編‧見

編‧見

 盧惠銓  

上期「編見」談到怎樣的院牧探訪才可讓醫護團隊體驗那滿有恩典與慈愛的上主臨在於人的病患處境中?今期想引伸另一個很值得反思的課題:神學及臨床牧關教育怎樣才可幫助牧者回應現今社會的病患牧養處境?美國社會學學者Wendy Cadge,曾對當地院牧事工進行系統性臨床研究,並親自觀察院牧的探訪。她的著作Paging God: Religion in the Halls of Medicine(2012)對北美的院牧及臨床牧關教育界別帶來嚴肅而正面的反思與挑戰。

院牧有別於地區教會的牧者,他們每天在以醫學主導的「殿堂」裡與經歷病患的人相遇。在一個現今講求以醫學治癒疾病的環境裡,靈性與宗教到底還有甚麼位置?若說院牧奉召在醫院裡提供牧養關懷,他們到底需要怎樣的神學及臨床牧關訓練,才能應對在後現代社會中病患處境的靈性關顧?

香港仍有大部分人沒有恆常參與教會或其他宗教活動,但這不表示他們沒有靈性,更不表示他們不關注自己的靈性。院牧在醫院裡會遇上許多自稱沒有特定宗教信仰的人,他們在經歷病、苦、生、死的過程中,尤其是突發、嚴重或長、晚期病患的情況下,都會在人生意義、平安、主權、盼望及人際關係等普世性的靈性需要上遇到衝擊,而這些需要卻非一般藥物、醫療程序或醫療人員所能提供幫助。院牧所需的神學及臨床牧關訓練,先要敏銳這些難以言喻的掙扎,也要敢於開啟這些隱藏於內心深處的議題,還要在保持自身安穩的狀態下與患者同行,更要引導關懷對象認識主耶穌的救贖與帶來的盼望,從中得著力量活好當下。

香港也是一個多元宗教的社會,每個宗教,每種信仰都有各自的向度去詮釋病、苦、生、死等生活經驗。院牧在醫院裡往往在不可預知的情況下,遇上不同宗教背景及參與程度不一的陌生對象。但他們有一個共通點,都是經歷著病患,並會反思上述提及的普世性靈性需要。事實上,單是基督徒都有不同的神學。如此說來,院牧所需的神學及臨床牧關訓練,先要洞悉與評估關懷對象所持的信仰與其靈性狀態的關係,繼而引導對象反思個人信仰對詮釋病患經歷所產生的影響,並在尊重與需要的情況下,按著聖經真理給予正向指導。

這樣的訓練現時足夠嗎?相信讀者們心中有數。院牧聯會持續為院牧、教牧及神學生提供各類的病患牧關課程,乃在於豐富牧者的神學及臨床牧關訓練,增強牧者在病患關顧上的牧養能力。我們深信不但應該去做,更要持續鼓勵、持續培訓,從而使院牧能有更全面的裝備,靈活又能適切地對應病患者的靈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