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守盼望 與苦同行

持守盼望 與苦同行

周鳳鳴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2023年暑期密集臨床牧關教育課程學員

報讀原因

我報讀臨床牧關教育課程,緣於過往牧會三年期間,遇有青少年入院、會眾家人離世或安息禮等,初出茅廬的我不懂得應對,想牧養關顧亦無從入手,令我感到很困惑。再者,過去幾年的社會事件和疫情使我在事奉上感到虛耗和迷失,因此希望透過進修CPE來調整事奉的步伐。這次的進修課程需要完成一個實習,相信能夠提升我在牧職上的能力,體會病患和生死所面對的境況,學習與病者和家屬同行。我很感恩能夠成為其中一位學員,課程內容和得著完全超乎所想,有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對個人生命有更多反思和發現,包括:個性和特性、價值觀、神學觀、靈性狀況等,而病室探訪的實踐亦提升牧養關顧的認知和技巧。個人和小組的學習模式,使我更加認識自己,這種自我察覺對於當初帶著事奉的困惑進入課程及對事奉的種種想法也得以疏理,並在督導和同儕的幫助下,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處事手法。

對牧關的反省

CPE的日常是走到病室進行探訪,每周有不同的功課,不斷以「行動、反省、再行動」來檢視自己在臨床牧關的技巧和想法。病人有如一面鏡子,將真正的自己呈現出來,特別是撰寫逐字報告,可以重新檢視自己與病人的對話,顯露了自己對於牧養關顧的個性、價值觀和神學觀等。雖然我曾受過神學訓練,有少許牧養的經驗,可是在探訪方面非但沒有特別的優勢,反而發現自己個性的弱點。當與病人對話的時間越長,越缺乏耐性,繼而漸漸失去同理心,只希望解決病人所表達的問題,卻忽視病人的感受和渴想,這樣影響了探訪和關懷的質素。後來在督導與同儕之間的討論,發現原來自己經常迴避內心負面的感受;在探訪病人時,也不想接觸病人的負面情感,所以只能達至表面的關心。督導和同儕的提醒啟發了我對牧養關顧的想法,當我願意嘗試面對自己內在的感受時,探訪時變得更能同理對方的負面感受,而且在病人最孤獨無援的情況下,能夠與他們一同經歷傷痛,尋找資源走出幽谷。這樣不但對我個人生命有更多發現和理解,亦對牧關技巧有進一步的提升,得到適切的實踐。其後,我再讀盧雲《負傷的治療者》,當中提及的「真切關懷」,指出真正關顧病人的態度,是需要走進對方內心的痛苦,簡言之是「有誰能不走進苦難,卻能帶走苦難呢?」1在病室探訪的實踐後,我對「關懷」有更深度的感受和思考,打破了自己從舊有經驗所得的牧關技巧,亦發現自我個性對牧關質素的影響,使我個人生命和牧關技巧整體都得以成長和提升。

遇上的困難

課程中最大的困難是當值的實習(on call),相比病室探訪有更大的挑戰,每次緊急召喚都是完全無法預計和掌握的。我有幸能跟隨院牧作前線的牧養關顧的工作,親身去觀察、學習、協助和實踐,牧關和應變的能力得到提升,這種突然發生並需要迅速作出支援的個案並不容易應付,在教會牧養的場景下,亦很少出現這樣措手不及的情況和事件。緊急召喚有不少是瀕死和突然死亡的個案,記得有次是一位青少年墮樓身亡的個案,之前我曾在醫院裡與這位青少年遇上,不料如今已經逝去,她的家人和親友都痛心欲絕,院牧亦與他們一同哀慟,為她的最後選擇而難過和痛心。院牧只能陪同他們面對死亡的悲傷,讓家屬適切地表達哀痛,並引導他們向女兒表達自己的心聲和道別,以及親友、醫護和警方溝通。這次的學習令我體會院牧的辛酸和扎心,面對突然死亡和分離的苦況,向家人提供支援,為他們禱告,盼望神能與他們同在,撫慰他們內心複雜的情緒。每一個緊急個案、突如其來死亡的消息都會震撼我的心靈,雖然我與逝者和家人並不相識,能在醫院裡相遇,在悲傷中同行、同在,是人生學習的重要一課,亦讓我領會院牧的重要性在於展示信仰的關愛,與哀哭的人同哀哭。我確實地經歷到耶穌基督的臨在,在無法掌握的生命時日裡,與各個生命相遇、相識、同行。即使面對死亡的時候,內心堅守復活的盼望,有如耶穌戰勝死亡、復活一樣。這些經驗對我而言,在面對牧職的未知或是在無法掌握的日子中,繼續依賴這位經歷苦難和戰勝死亡的神,因祂是復活的盼望,叫我們的生命得著能力,如經上所說:「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林後4:7)

1盧雲(Henri J. M. Nouwen):《負傷的治療者:當代牧養事工的省思》。張小鳴譯。香港:基道出版社,1998,頁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