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佛教醫院、聖母醫院及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行政總監
陳允健醫生
陳允健醫生是一名行政醫學專科醫生,具備豐富經驗的高層管理人員,曾在醫院管理局(下稱醫管局)總辦事處擔任不同管理職位。陳醫生在2019年至2021年擔任總行政經理(綜合護理計劃),期間為不同慢性疾病制訂服務發展及臨床服務計劃。陳醫生於2021年起出任總行政經理(服務轉型),除了發展和擴大公私營協作計劃項目的服務量和範圍外,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亦擔當關鍵角色,管理各種應急的公私營協作計劃項目,支援公營醫療系統運作,其中包括與私家醫院合作安排住院病人轉院、透過策略性採購為社區隔離設施提供醫療站服務,以及透過公私營協作計劃引入遙距醫療服務。
陳:陳允健 李:李潔嫦 整理:吳芳芬
李:請問陳醫生當初為何選擇讀醫科,並以行政醫學為專業?
陳:我於就讀中學時,因家人患了腎病,需要經常洗腎,這經歷促使我萌生讀醫科的想法,希望能夠幫助他人,加上我對醫學較感興趣,所以便選擇讀醫科。
1999年,我在中文大學(下稱中大)醫學院畢業。畢業後,我從事家庭醫學工作。先後於醫管局和衞生署任職,輾轉到中大公共衞生學院從事關於公共衞生醫療政策的研究及教學工作,並考取專科資格。
在大學工作期間,我的上司楊永強教授嚴謹的作風、廣闊的視野和深度思考,使我獲益良多。後來,考慮到自己的興趣和事業發展,決定重投醫管局,希望能實踐研究成果。
在醫管局架構中,不同部門和專科各有其服務及運作模式,我當時主要推動機構的服務轉型,將各項服務整合,以達至更好的協調。我曾推動「腎臟配對捐贈先導計劃」,透過「交叉配對」的方式,增加末期腎衰竭病人獲活體捐贈腎臟移植的機會。
由於當中涉及法律條文的修訂,須獲立法會審議修訂有關修例的草案。當時由食物及衞生局帶領修例,我們很興幸得到局方支持,使草案獲立法會通過,過程雖然面對重重困難,但計劃得以順利展開,這令我感到很有意義和滿足。
後來,我負責醫管局的「公私營協作計劃」,當中包括「耀眼行動」、「共析計劃」等,旨在為患者提供更加靈活多樣的服務。使病人不會因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過長而延遲接受治療,而專科部門亦可騰出資源照顧更多病情較複雜的病人。公私營醫療機構的合作,涉及不同專科、知識、技術及細節,亦是兩個不同體系,我們要用得其所,避免浪費資源,方能使更多病人受惠。
以「耀眼行動」為例,透過公私營協作模式增加白內障手術的名額,縮短病人輪候手術的時間,從而減少患者因視力模糊對生活帶來的不便,提高生活質素。
李:你在2023年上任成為三間醫院的行政總監,接觸前線的機會很多,可否談談目前醫院管理行政工作嗎?
陳:作為院長不只要管理醫院日常服務,亦需要經常與各同事保持緊密聯繫,確保醫院運作安全及暢順。行政管理人員需要具廣闊視野,對各範疇有廣泛接觸和理解,方能支援前線員工。
這一點跟總部的工作很不同,以往是站在決策層面,現在是服務層面。前線和臨床服務是非常務實的工作,病人入院除了需要醫護及專職醫療團隊照顧,亦要有非臨床工作配合,在衣、食、住、行,即膳食、運輸、轉院服務等亦務求暢順運作,醫院內、外的環境和設備安全影響服務質素,另一方面,院長亦需要從事很多地區工作,跟地區團體建立良好關係,方能準確了解地區需要,使資源得以有效運用,使醫院能在地區發揮其功能。
三間醫院都提供各類復康治療服務,在聯網擔當重要角色。從流程來看,由病人送入急症室,直至情況穩定出院,再到復康醫院複診,醫院要為病人做好各項復康訓練,這是相當重要的工作。
此外,我們很重視社區關係,經常呼籲有心人加入義工行列,最簡單莫如透過較年輕的長者義工教導其他長者使用醫管局手機應用程式HA Go。根據過往經驗,由長者教導長者,更事半功倍,我希望藉此建立人和人之間和睦的關係,使長者在義工中得到成功感和滿足感,從而吸引更多人參與社區活動,帶動鄰舍間的關愛共融,對精神健康甚有益處。
李:請問三間醫院各有甚麼特色和文化?服務如何定位?
陳:三間醫院各有不同的宗教背景。我們在管理上採取開放和包容態度,尊重不同的宗教。各醫院均有紓緩科病房,當病人走到人生最後一程,醫院盡可能會安排獨立房間,讓家人可安靜地陪伴患病的親人,牆壁可轉換佈景,按著病者的信仰佈置,以關懷病者的心靈需要。
李:醫院之間如何配合或協調,從而善用資源?
陳:由於資源緊絀,不同醫院的團隊會靈活調配,不會壓縮服務質素,例如聖母醫院正進行重建工程,當中部份服務調遷至香港佛教醫院,而整個醫生和護士團隊亦會一同轉來繼續照顧病人。目前情況最困難的是人手不足,無法滿足社區的龐大需求,同時面對人口老化及長壽的趨勢,還有高危疾病如心臟病、腎病、中風、糖尿病等等患者年輕化的問題,醫護確實需要時間進行訓練,即使是加快或壓縮訓練時間,亦要保證服務質素,需要時間累積經驗,面對人手流失,可能需要幾年時間去補充。
目前,政府推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提早預防疾病,協助病人建立健康管理習慣,長遠地減輕公營醫療成本。此外,可以善用科技的優勢加強健康管理。現時六十歲退休的長者,大部分具有一定教育水平,懂得使用智能電話,可以運用程式監測身體狀況,參與視像診病等,這些均具有很多好處。
當然,人與人的互動很重要,平常地互相傾談、問候,已經帶來心靈上的健康,所以我鼓勵病友多參與活動,也鼓勵更多社區人士投身義工服務。
李:請問疫情過後,義工服務有何新方向?
陳:疫情期間義工服務暫停,久而久之跟義工的聯繫亦疏落了。疫後,我們開始組織人手,部分義工仍擔心染疫不想再回來,因此需要時間重新去招募和培訓新一批義工,現時已逐漸回復服務。最近,佛教醫院頒發義工獎給幾位資深義工長者,他們都非常有熱誠,一直付出許多時間。我們歡迎更多義工參加服務!每位義工都有自己的專長和興趣,能夠互相配搭,每一位的貢獻都值得欣賞。最重要是守住兩條底線:一是感染控制,二是病人與義工的安全。
李:對於院牧的角色並如何能與醫療團隊有更好的配合,可否給我們一點意見?
陳:我認為院牧的工作很出色。從同事口中得知,院牧與醫護團隊一直以來合作良好,所謂「身心社靈」需要雙方面的合作,從病人的角度出發,醫治身體疾病的同時,亦關注病人的心靈需要,才稱得上為「全人醫治」。
我歡迎院牧提出想法,與醫護和義工們合辦活動。有時候同工為末期病人舉辦生日會,為病人和家屬拍攝家庭照片,留下快樂的回憶,這份細心和真誠令我很感動。這些活動跟醫治疾病沒有直接關係,卻是關心病人和家屬的重要一環,我衷心希望院牧與醫護團隊日後繼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