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神預備的道路上 — 陳惠芬院牧

走在神預備的道路上 — 陳惠芬院牧

採寫:李潔嫦

今期受訪的陳惠芬院牧已經在浸會醫院裡服侍多年,最初她的心志本來是打算牧會,但神給她每一步的學習,引領和預備她成為院牧,她的故事由童年開始:

遊牧生活 練就能耐

陳惠芬院牧形容她年少時過著近乎「遊牧民族」式生活。自有記憶開始,她和弟弟居住在外婆家,後來搬到阿姨的家,直到她讀小學三年班,那時妹妹出生了,她才跟父母和弟妹一同居住。初時一家五口一同居住在一間板間房,跟其他多個房客共用廚廁,極不方便。為了改善生活環境,父母決定當起二房東,租了一個三房單位,將兩個房間出租,留下大廳和一間房自住,一家人總算安頓下來。

奈何父親嗜賭的惡習未改,負債累累,為了逃避債主而不敢返家。媽媽因不堪債主上門滋擾,便帶同她們三姊弟妹遷往新界居住。母親身兼數職,常常要早出晚歸,由於陳院牧是家中長女,買餸煮飯之職自然落在她身上,一家的生活也漸上軌道。她看見父親寄居朋友家已有一段時間,也沒有接觸那些損友,於是便充當和事佬,終於一家可以團聚,父親也在家附近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婚後她與丈夫在港生活的五年間也曾三度搬家,其後便隨夫先後旅居加拿大和英國。由於生活環境不斷改變,練就出她可安然面對不同挑戰及轉變的能耐,也習慣跟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相處。

確認信仰 委身事奉

陳院牧自小學三年級便在基督教學校就讀,對聖經故事耳熟能詳,但信仰只流於知識層面。直到1975年她參加香港葛培理佈道大會,聽到這段經文「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而深受觸動,心裡對神回應「我也想到祢那裡去」,於是她走到台前決志。事後回想可能是過往的成長經歷,心底裡渴求恆久穩定的關係,因而吸引她去追求信仰。信主初期,很享受學校團契生活,覺得與團友之間的相處很愉快,不過由於導師人數不足,難以照顧每位同學的靈命栽培。當時因成熟的基督徒流失情況嚴重,需要事奉的人手,所以她很早便開始參與事奉,後來回想自己當時的事奉技巧並不足夠。

神藉著一個夢境來更新陳院牧的屬靈生命。當時她留意到印度婦女的嫁妝傳統,女性出嫁需要給夫家一大筆嫁妝,若然嫁妝不夠豐厚,女方可能會被夫家虐待,甚至被活活燒死。有一晚在夢中,她仿如親歷其境,目睹一位女子被活活燒死,她感慨悲傷又氣憤,醒來後心情久久未能平伏,完全不能理解和接受那些婦女的遭遇。待心情平靜下來後,腦海中浮現聖經中「新婦」的比喻,教會耶穌基督為迎娶祂的新婦(教會),甘願付上極大的代價,被釘在十字架上犧牲。她深深感受到神對人的愛,是這樣特別和不一樣的愛,是配得跟隨祂的人全心全意地順服祂的指引和帶領,於是便立志委身服事主。自此以後,便更投入在教會的事奉,也有在神學院修讀晚間短期課程,等候神進一步的帶領。

旅居海外 繼續事奉

丈夫到外地進修,先後旅居加拿大及蘇格蘭。到達加拿大不久便懷孕生女,兩年多來沒有事奉,心裡總覺對神有所虧欠。其後丈夫到蘇格蘭繼續升學,一家人到當地一間華人教會聚會,那教會的會友大多數是早年的移民,多在餐館工作,工時很長,接觸社區的機會少,雖然信了主卻仍然保留不少舊有思想和文化;另外有一群是來自香港和東南亞的華僑留學生,他們畢業後就會返回本國,因此教會極需要事奉人手。在香港的時候,陳院牧是青少年團契導師,結婚生女後,便順理成章地被安排服侍教會的婦女。於是陳院牧便在教會中擔當主日學導師和協助帶領婦女團契。她在少年時代已經磨練出一份韌性,能夠接納各樣背景的人,更培養了擅長溝通的特質,不論跟小朋友或是成人也能溝通得到。而她沒有選擇特定的服侍群體,只要神帶領她到哪崗位,就順服神盡力而為。在這裡五年時間,跟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直到現在他們回港探親也會找她聚舊。

蒙神引領 修讀神學

丈夫完成學業後,一家三口返香港定居。除了料理家務和照顧剛讀小學的女兒外,可以投放更多時間在教會事奉,主要是擔當主日學和青少年團契導師,同時在社區內與幾位來自不同教會的姊妹開辦了婦女查經小組,吸引一些區內的全職主婦,藉著查經分享,向她們傳福音。後來教會開展青少年崇拜,她和其他導師便肩負起講壇的事奉,陳院牧覺得證道是很重要的職事,應該要接受更全面的神學訓練才能勝任。因此便萌起修讀神學的想法,於是將這個意念放在禱告中。神藉著不同的人提醒她是時候讀神學了,她便和丈夫及女兒商量,得到他們一致的贊成,亦獲得教牧的舉薦,於是就報讀信義宗神學院。她原先只打算以兼讀的形式進修,但負責面試的老師竟主動建議她報讀全時間課程,經考慮他們的意見後,她決定接納他們的意見。自從當晚回應神藉夢境呼召後,因為要配合家庭的需要,以為再沒有機會全時間服事主,但神卻在想不到的時間,卻為她開路。陳院牧入學時,她的女兒升讀中二,她成為神學生後,與女兒多了很多共同的話題,面對考試的壓力,她們會互相鼓勵,彼此分享學習的喜樂與挫敗。女兒中五畢業,亦是她神學畢業的時候,可以一同慶祝完成了一段艱苦學習的歷程,她覺得是神額外的獎賞。

臨床牧關 開拓新路

神學院要求將在下一年度畢業的學生,在暑假期間,不要在教會實習,必須在修讀一期臨床牧關教育(CPE)、海外短宣或本地機構實習中,選擇其中一項。陳院牧原考慮短宣或機構實習,但一位同學提醒她,要是將來在教會事奉,實難以再抽出時間讀CPE,她覺得同學分析得不無道理,加上聽取了校牧的建議,於是便申請浸會醫院主辦的夏季CPE課程,並且獲得取錄。

由於當年豬流感爆發,若情況沒有改善,院方有可能不讓CPE學員到病房實習。收到消息後,部分申請人便退出了,由原來的兩組變為一組,剩下六位學員。同期的同儕背景有下一年畢業的神學生、有即將進入牧職的應屆畢業生和在教會牧養多年暫時退下來的牧者。跟他們一起學習讓她瞭解到一位牧者的成長和經歷如何影響他的牧養工作。透過逐字報告、人際關係小組(IPR)及個別督導等,她看到原生家庭、成長經驗,如何對人的性格和處事模式造成深遠的影響。陳院牧父母的相處模式,令她懼怕面對衝突,她發現當衝突出現時,她便會不知所措,往往選擇了逃避。CPE學習令她明白只有誠實地面對和接納自己的限制是生命成長的第一步,一直迴避不能解決問題,也窒礙了成長。感謝神安排這個學員的組合,由本來兩組合為一組,而且得到兩位督導(莫蕙芬和梁燕雯)貼身督導他們六個人,讓陳院牧看見牧者若未能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讓生命繼續成長,在牧養的過程中將會經驗對己對人造成傷害,因此她決定在神學畢業後,先好好地處理自己生命的問題,修讀浸會醫院的駐院CPE課程,才進入教會事奉。

神學院畢業後,她在浸會醫院讀了一年制CPE駐院課程。在課程剛開始時,教會的堂主任接觸她並達成了共識,在臨近課程結束前會商討聘任的事宜。在課程臨近終結時,卻遲遲未見教會同工接洽她,又不想主動向教會查詢,唯有靜候主的安排。適逢院牧部出現空缺,職責是牧養浸會醫院護士學校的學生,她對青年人有特別的負擔,當時的督導和主任院牧都鼓勵她嘗試申請。最後,她獲浸會醫院聘任為助理院牧。就在她簽約後,才得知先前的堂主任已經離職,而教會的執事未及聯絡她。陳院牧認為那絕不是巧合,而是出於神的安排,要她在院牧職事上事奉神。

蒙神引導 虛懷前進

隨著人手的變動和配合醫院的發展,陳院牧曾被派駐到不同類型的病房,包括婦產科、兒科、私家病房、深切治療部和加護病房等。陳院牧早年曾在一間中產階層的教會實習,會友聊天的話題總離不開生活品味、美食、深度旅行等,這些完全是在她的生活經驗之外的事,顯得格格不入。神學院實習導師跟她說,人不論貧富,只是生活條件不同而已,人的心靈需要卻是一樣的,而且不論富人或窮人,他們都各有憂慮和煩惱。當神要差派一個人的時候,會為那人做準備,而神真的按著她的步伐,到適當的時間就會給她適當的學習,所以當她被派去私家病房時,很快就適應了。曾經有幾次,她只是禮貌地叩門,向病人打招呼,對方卻視為騷擾,出言不遜。往後她慢慢地建立了一套跟這類病人打開話題的技巧。假若對方仍然拒絕,她會跟自己說:「他拒絕的不是我,是耶穌啊!」這樣去調節情緒。

在她入職的初期,香港仍奉行「雙非」政策。那些來港生產的產婦,很多都是臨近產期才來香港,在內地並沒有做產前檢查,跟進胎兒的情況,偶然會遇到胎死腹中、嬰兒出生後需要轉往政府醫院搶救和產婦生產過程出狀況等,令她對苦難有更深切體會,同時也加強了危機應變的能力。這些經驗幫助應付她後來被派往深切治療部及加護病房的挑戰。

陳院牧分享一個印象深刻的體會:曾經有位內地產婦生產後出現大量出血,院牧陪伴家人見醫生,醫生告訴產婦的丈夫,他們會用盡一切的方法為產婦止血,但如果不成功的話,有可能要切除子宮以保住母親的性命。那位丈夫的情緒非常激動和緊張,沒有把醫生的話聽清楚。醫院團隊把產婦推到X光部治理,院牧陪伴家人在外等候,產婦的丈夫問院牧:「現在進行的治療是不是一定可以止血,若未能止血怎麼辦?」院牧將剛才醫生說的話覆述給他聽,怎料他聽到有機會切除子官的話便大發雷霆,認為醫生不應該把「切除子宮」這種話說出口。陳院牧唯有安靜地由他發洩,心想:「他的妻子上一胎是女,猜想他們一定是想添個兒子,才長途跋涉來港生產,而剛出生的也是女兒,這個丈夫千方百計也想為妻子保留子宮,是要再追一個兒子罷。」經過一番救治後,醫生出來告訴家人血止住了,家人如釋重負。丈夫去買了很多食物來給岳母和女兒吃,然後又送食物給院牧吃,並為到剛才大發雷霆的表現向院牧道歉。他解釋說:「子宮對女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如果她在不知情底下被切除子宮,清醒後才發現,叫我怎樣向她交待?」陳院牧方才發現那位丈夫,原來是個細心體貼的「愛妻號」。她為自己輕率和主觀地憑外貌判斷人感到羞愧。自此以後,陳院牧常常提醒自己,即使曾面對過許多情況相似、背景相似的人,關心他們的時候也不可帶著前設,要存開放和接納的心去關懷對方。深信神帶領院牧去到不同的病患者身邊,祂必與院牧和他所關顧的人同在,只要順從聖靈的指引,必然會看見神的工作。作為院牧,她覺得是神藉著院牧去擁抱苦難中的人,差派院牧去床邊陪伴病人及家屬行最難行之路;而神則同時擁抱着院牧和他所擁抱的人。

耶和華必在你前面行;他必與你同在,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申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