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院牧研討會報導:如此我禱 — 病患牧養處境的禱告神學反思

在職院牧研討會報導:如此我禱 — 病患牧養處境的禱告神學反思

整體:李潔嫦整理

3月份在職院牧研討會上,播道神學院聖經科副教授梁美心博士提出從聖經學習受苦者的祈禱,並實踐用禱告去牧養病患者。透過《詩篇》、《約伯記》、耶穌十架七言中的禱文和《雅各書》深入分析受苦者在失喪和病患中的景況,以及他們如何向神禱告。

在《約伯記》中,約伯對神抱著很大的信心,在經歷失喪、長期病患和親友離棄的困境中,漸漸生出孤單自憐的感覺,甚至對神質疑和發怒;縱使身心痛苦,他仍堅定地相信神是慈愛和憐憫。神沒有直接回答約伯的疑問,卻反問了他許多問題,最終令他明白這是怎樣的一位創造主,因而說出「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向神順服,屬靈生命得以成長。關心者面對受苦者的時候,要讓對方說出靈性上的需要,不單求神醫治,更要幫助他們從苦難的經驗增加對神的認識。

耶穌在受死前向父神的禱告中表達的憂傷、惶恐情緒,尤以「我的神,你為何離棄了我?」為臨終者最典型的感受。雖然耶穌忍受著極大的痛苦,但他仍然呼求神,認定與父神的關係。耶穌在臨死前的交託祈禱給受苦者重要的教導 — 相信生命在神手裡,定能夠穩妥地面對死亡。

在雅各書5章13-14節提到「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意思是「義人」即禱告者的表現或素質會影響祈禱的果效,因此院牧和神要有親密的關係,發揮義人的力量。

在總結部分,她引用加拿大神學家D.A. Carson《認識苦難的奧秘》的神觀,”This is not because prayer is psychologically soothing, but because we address a prayer-answering God, a personal God, a responding God, a sovereign God whom we can trust with the outcomes of life’s confusions.”,意指祈禱不是為了心理上的安撫,而是因為這位神是聽祈禱的神,很個人化的神,一個有回應的神,並且有全權的神,我們可以信任祂把一切帶到祂面前。

在分組討論的環節,參與者討論如何與病患者祈禱及如何把信念應用在院牧事奉的場景。謝素心院牧(律敦治)在會後分享:「當病人未能以言語表達,院牧當如何禱告,很考驗院牧是否願意用心去體察對方的處境、感受,以及仍存的渴望,就近對方的心,向主發出禱求。」李芷茵院牧(沙田)的經驗是「當病人收到重病的噩耗,必定悲痛欲絕地呼求上天問為什麼是我?院牧雖悲嘆又憂愁,但是要忍得住,不為病人找答案。只管陪伴病人帶住這些尋問,坦然無懼來到施恩寶座前,一起求問,讓病人自己與上主相遇,經歷上主的回應,得著上主的安慰。」

感謝梁博士到來與眾院牧交流,豐富了我們日後臨床上的處理。研討會現場不設錄音或錄影,本文乃節錄內容重點,希望更多在職院牧踴躍參加每一場研討會。

延伸閱讀:有關2023年首次組織沙嶺公墓院牧體驗學習,《慈聲》189期「逝去無言亦無名」有詳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