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健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院牧部2024秋季延伸課程

牧養成長的渴望與挑戰
修讀臨床牧關教育(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下稱CPE)是一個重要的決定,背後包含了對牧養事工的渴望與對自身成長的期待。作為一位有兩年多牧會經驗的牧者,經常感到對牧養工作雖充滿熱忱,但在面對深刻的情感需求或複雜的人際情境時,卻缺乏足夠的技巧與自信。特別是探訪或陪伴病人和教友時,我深知自己的反應常流於表面,未能深入支持對方。CPE以實踐與反思為核心,我認為是一個能幫助自己突破現狀、深化牧關能力的學習機會。
在開始課程前,我對CPE有幾個具體的期望。首先,我希望學習如何更敏銳地觀察並回應病人的身、心與靈性需要,讓探訪不僅是例行公事,而是能帶來屬靈安慰與關懷的時刻。其次,我希望通過課程中的同儕反思與督導指導,改進牧養技巧,包括傾聽、澄清及建立關係的能力。此外,我期待課程能幫助我更深入認識自己,尤其在牧養過程中,我如何受自身經歷、信仰與價值觀影響,從而找到自我與事奉的平衡。
CPE面試也是一種學習,它並不只是學術篩選,更像是一場自我探索的預演。面試過程中,我被問到為何希望加入課程,以及過往在牧養中的困難經歷。最讓我深刻的是,面試者不僅關注我的技巧或知識,更在意我如何看待自己的局限,是否願意面對挑戰。那次面試提醒我,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態度的開放與自我接納的開始。
過程中的體會與自我探索
進入課程後,我發現它與我原先的想像既有契合,也有許多出乎意料的地方。原以為CPE主要集中在技巧訓練,然而,我發現課程更著重於內心的轉化與人際互動的反思。同儕反饋與逐字報告成為我每周的挑戰與機會,幫助我看見自己的盲點與發掘成長空間。同時,我也經歷了情感上的起伏,因為當中在病房實習的探訪與反思都觸及內心深處的感受,並將其帶到討論中。然而,正是這種深刻的自我探索,幫助我成為更敏銳且同理的牧者。
記得有次探訪一名長期病患者的經歷特別意義深遠。那位病人因突然失明而感到擔心及絕望,對未來毫無期待。在探訪中,我注意到自己一開始不知如何安慰,只是反覆鼓勵對方「要有信心」。但在事後的反省中,這樣的安慰忽略了病人的實際情感,未能深入以同理心理解他的痛苦,而且我的語氣雖帶著關心,但缺乏與病人建立深層連結的提問,例如:「失明後,你最困難的是什麼?」這次經歷讓我意識到傾聽與澄清的重要性,從此我更注重用心陪伴與細膩回應他人的感受。
自我認識與牧關技巧的提升
課程對我的影響深遠且全方位。在信仰層面,我更深體會到上帝的恩典如何在軟弱中彰顯。過去,我以為牧者需要以強者的姿態去支持別人,但課程讓我明白,牧者的軟弱與受傷同樣可以成為服事的資源,因為上帝往往藉著破碎的人成就祂的工作。
在價值觀上,我學會更加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包括他們面對痛苦時的反應與需求。課程教導我在牧養中不要帶著太多的前設進入對話,而是以開放的態度接納對方,讓上帝的愛透過自己來接觸他們。
對於自我認識的提升亦是課程的核心部分。我開始看見自己的牧養風格如何受到原生家庭成長經歷的影響。例如,過去常迴避家庭衝突,以至在牧養中我也常避免處理情緒化的場景。這種反思幫助我更坦然面對自己的局限,並學習如何突破。在技巧方面,亦提升了澄清與提問的能力。現在,我更懂得用開放式問題幫助對方表達,能引導對方深入分享,並建立更深的牧養關係。
課程對未來事奉的幫助
CPE為我的牧養事奉作出重大的提醒。首先,它讓我更加敏銳地捕捉弟兄姊妹的情感與靈性需求,特別是在探訪病人或輔導承受壓力的家庭時,能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支持。其次,我學會了在事奉中建立健康的自我界限,避免情緒的過度消耗,這有助於長期持續地服事而不至於倦怠。此外,透過課程中的神學反思,我更懂得將聖經的真理融入牧養,例如將上帝的陪伴與愛作為核心信息傳遞給受苦者,幫助他們找到盼望。
當課程結束時,我內心充滿感恩與不捨。感恩的是,這段旅程帶給我豐富的成長,不論是技巧上的提升,還是心靈深處的轉變;不捨的是這群同儕和督導已成為學習路上的重要同行者,他們的鼓勵與挑戰讓我不斷進步。回顧這段旅程,我看到自己的生命被更新,心中也有了更多的確信:上帝正在裝備我,讓我能在祂的呼召中更忠心地行走。這份感受激勵我將所學的應用於未來的牧養事奉之中,成為更多人的祝福。因此CPE對我而言,是一次屬靈、情感與專業的全人旅程。我學會了如何在破碎中依靠上帝的恩典,也更清楚地看見祂在我生命中的工作。這課程不僅裝備我成為更成熟的牧者,也提醒我上帝的愛與救恩透過我們的陪伴與傾聽,可以進入他人的生命,成就祂美好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