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命無限尊重 – 楊麗好院牧

對生命無限尊重 – 楊麗好院牧

採寫:李潔嫦

掙扎成長的童年

在楊麗好院牧零碎的童年記憶裡,曾有過在睡夢中被父母爭執聲驚醒的片段。雖說少不更事,但她清楚知道父親輸光家用,母親為此經常跟他吵架。一家七口跟幾戶人家分租一個單位,廚廁共用,難免有磨擦,加上父親常在深夜返家,擾人清夢,惹來鄰居更多不滿,甚至不允許自家孩子跟她玩耍,令她自小飽受冷眼。家人關係失和,姊姊們在成年後相繼搬離,感情冷淡。至父親病逝,留下母親獨力苦撐家計,撫養她與弟弟,經濟捉襟見肘。

昔日的教育政策下,免費小學教育於1971年全面實施,在那個年代成長的一群,部分只有小學學歷,出路不多。到了1978年規劃擴展為九年普及免費教育,楊院牧正好受惠於新政策。唯家境困難,母親期望她盡早謀生。她深知要扭轉自身困境,奮發求學是唯一出路,於是她不斷懇求母親讓她繼續升學,終於得到答允。

開啟學習大門 神恩源源不絕

中三那年,有位英文科兼聖經科老師對她特別關懷。一次課堂上,老師向著全班學生問:「誰有興趣借閱福音小冊子?」楊院牧向來對各種學問抱有好奇心,便舉手回應。記得讀畢小冊子裡記述挪亞方舟的故事,她問老師:「信耶穌就是這樣簡單嗎?」老師回答:「若你想更深入了解,不如跟我返教會吧。」那間教會就在學校附近,老師帶領她和另一位同學一起前往。當時她未清楚信仰的真諦。那時候,校內有位時常關心學生的基督徒社工,向她傳福音、分享個人見證。社工的生命見證深深地吸引著她,言談尤其充滿說服力:「身為學生,就該專心上學;身為基督教徒,就該認真返教會。」這番話令她開始認真地參與教會聚會。

轉眼即將完成中三課程,意味著免費教育的終結。老師問及對未來的打算,她連想都不敢多想,更遑論開口跟母親要求學費。一個星期後,老師主動告訴她,願意資助兩年高中學費,不附帶任何條件,也無需償還,因為這純粹是「為神而做的奉獻」。老師為顧存她的尊嚴,沒有把錢直接交給她,而是按時從銀行戶口轉帳,就這樣靜靜的、溫柔的行善,令她深受感動。老師的仗義慷慨,造就了她的人生,不論信仰或學業,都帶給她深遠的影響。

神細心看顧,不待她開口求助,反而感動她身邊的弟兄姊妹,暗暗關注,默默守候。中五那年,她需要繳交會考報名費,原來有位教會姊妹在祈禱中記念她的需要,神奇妙地回應了祈禱,並向姊妹提示。這位姊妹領略到是經濟上的需要,於是把節省下來的零用錢悉數放入信封,親手交給楊院牧。接過信封的楊院牧一臉困惑,不解姊妹何以有此舉動。但當她打開信封,細數裡面的金額,竟剛好足夠應付報名費。神是如此體察人心,以世人想像不到卻又恰到好處的方式,去回應不敢啟齒的需要,再一次令她感到無比驚訝。

屬靈生命的轉化

中五會考成績未如理想,楊院牧並未放棄學習。她入讀當時一間享譽盛名的設計學校,以半工讀方式完成課程後,成為時裝設計師。她工作勤奮,得到老闆器重,只是工時長,連周末也需上班,難以穩定地參加教會聚會。更大的考驗是心態上的轉變。踏入社會後,生活和工作環境的轉變大,跟團契弟兄姊妹漸漸產生距離,話不投機。有時積累了整個星期的疲憊,周六上午仍要加班,下午放工後只想在家休息。直到有一天,母親問她為何不去團契,才頓時驚覺自己的行為,在母親眼中原來是一種「生命見證」。母親對於她受洗成為基督徒,雖沒有表明態度,但當她說出「這段時間你不是返教會嗎?為何還待在家?」時,促使她反省自己靈性上的疏懶。此時,心裡有把聲音响起:「將來在天家,你預備了甚麼交給神?」這句話如同敲響的鐘聲,把沉睡的靈性喚醒了。因此,她決定重整生活的優先次序。

她認真地反省過往的待人態度,意識到說話過於耿直。神提醒她要控制自己的舌頭,學習溫柔和智慧的言語。有次,弟兄姊妹請她幫忙設計婚禮場地佈置和賀卡,對方滿心歡喜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喜好。作為專業設計師,她心裡暗自批評對方的口味很「老土」。神再次提醒她不可驕傲,要學習聆聽、接納別人的意見,以「對方的想法為先」的心態去服侍。她漸漸明白與人相處之道,在於放下自己的堅持,融入對方的位置去理解及尊重。由此漸漸地謙卑下來,性格變得柔和,連弟兄姊妹也察覺她的改變,不僅贏得更多欣賞和信任,屬靈生命越見成熟,事奉神的心志越見清晰。

神悅納了她的祈求,在生活各種微細的事情上明確地提示她,為她開路。她除了在自己的教會事奉,也跟朋友到國內的護老院做義工,又修讀研經課程,盼望負起教導的角色。

初次關懷病患

工作上本來一直很順利,怎料在同事挑撥離間之下,老闆將她辭退。當刻實在心有不甘,不過很快便冷靜下來,細想一下,自己不是向神求問事奉的去路嗎?現在就是一個契機,停下來去思考未來計劃。約一個星期後,接到教會牧師來電,他知悉楊院牧曾在瑪嘉烈醫院學習做探訪義工,因此邀請她探訪病人:有位身處外國的弟兄,其年老的母親住進醫院卻乏人照料。弟兄願意僱用一位姊妹每天在探病時段陪伴母親。可是,不能透露背後的原因,免其母拒絕。牧師了解楊院牧的處境,請她考慮能否接受弟兄的提議。

第一次探望那位臥床的母親時,她表現煩躁,因無法以語言來表達身體痛楚。正當楊院牧不知所措時,醫院院牧及時出現為她解困,原來兒子早已通知了這位醫院院牧。然後,院牧領她去院牧室傾談,解釋情況。第二次進病房,楊院牧心情緊張,不斷祈禱,沒想到母親的態度變得溫和,用紙筆溝通表示歡迎她來,然後拉著她的手,示意在腹部上按摩。她有過探訪經驗,知道義工不宜觸摸病人身體,便先問准當值護士然後才進行。意想不到的是,母親非常喜歡她,請她每天去醫院照顧自己,甚至願意付出舟車費來答謝她。這消息實在令人驚喜,神巧妙地化解了兒子的憂慮,就這樣,她很暢順地探望了一個多月,還藉此機會在病房向其他病人傳福音。

柳暗花明 開闢新路

暫且放下家庭去讀神學,對楊院牧而言並非易事。神再次感動她身邊的弟兄姊妹伸出援手,解決了學費和住宿的需要,讓她安心完成四年學業;於那些不便啟齒的事情上,神總是供應充足。

畢業後,她先後於幾間不同背景的教會事奉,十年光景經歷種種挫折,不得已暫別崗位。她反覆思量:為何自己盡心事奉,卻得不到別人欣賞?撫心自問難道是性格所然?迷惘之中,憶及有位牧者分享修讀CPE如何幫助自我反思、更新生命的經驗。她自覺是時候重整內在,於是在浸信會醫院連續修讀了四個CPE單元。過程中,她學會了如何實踐「行動—反省—再行動」,了解何謂真正的同理心。過往的她,不擅表達,往往無意間令人誤解;直到接受CPE訓練,才開始掌握如何既有效又合宜地傳遞關懷,建立真正的溝通。CPE令她看到自己性格的弱點,也願意學習開放自己,現今心境自在許多了。

在這段學習期間,她認識了一位好同學兼同行者。對方引薦她加入牧群團隊。她曾一度猶豫應否放下牧會念頭,無心插柳之下最終成為院牧,走進神所預備、滿載恩典的十年旅途。

對生命無限的尊重

十年事奉中,她曾遇見一位在手術後出現併發症、驟然離世的病人。病人有宗教信仰,子女透過護士轉介,請院牧為亡母祈禱,然而子女沒有來道別,聽說家庭關係疏離。其後子女同意捐出亡者的器官,並再次請院牧前來祈禱。當院牧來到床邊,看到仍插著氧氣管的亡者,心生憐憫和悲哀。她默默地留守在旁,祈禱和唱詩,只因在神眼中,每個生命都同樣寶貴,都值得重視——不論她是否聽得見禱聲,只想安慰傷心的靈魂。後來護士進入病房,請院牧稍站一旁,為遺體進行清潔。每做一個步驟護士都會對遺體先說明,就像對一般病人做護理一樣。她明白護士這樣做是出於尊重生命;護士也明白院牧對生命的重視,所以才會一直陪伴。

向天上母親道愛

楊院牧跟母親關係密切,回想往事,知道她一生承受了許多痛苦。她心底裡疼愛母親——欣賞母親的堅毅,感激她盡力守護家庭。可惜年輕時候不懂得相處之道,聽見母親的埋怨,總是感到煩躁。直到自己成為院牧,才真正理解母親的痛。如果母親還在人間,她多麼渴想細心聆聽母親的故事,重新認識、理解她,甚至盼望能夠解開其內心鬱結,讓她在子女的愛中安然離去。

為自己打氣

楊院牧處理內心負面情緒的方法,傾向默默地對神傾訴;有時唱詩會感動落淚,這樣有助釋放內心的情緒。最難得的是能夠與團隊同工坦誠分享,彼此交流在探訪上的喜樂與困難,是重要的力量來源。她喜歡發掘生活樂事,然後用自己的設計專長,把這些有趣事變成創作點子,來製作院牧室的海報和短片。這些點點滴滴,已足夠為自己帶來快樂。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走過幾許漫長的路,終於認識自己,成為喜樂的人—感恩成為院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