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寫:李潔嫦

每個人領受上主救恩的歷程都不同,林如茵院牧在成長階段數次經歷親友離世,在傷痛之下自己的身體亦出現毛病,心裡滿是憂愁。回望過往,她靠著神的恩典和慈愛走過崎嶇不平的人生路,跨越自己的軟弱,如今她以自身經歷,用愛心服侍病人。
在憂愁中向神呼求
林院牧回憶校園生活時坦言並不愉快,正值青春期的躁動不安,她容易情緒起伏,對學習缺乏興趣,與家人亦存在溝通問題,當時雖獲學校社工輔導,幫助她探索自我,但始終未能排解內心鬱結。中五畢業之後投身社會,每晚下班便跟朋友流連酒吧,她喜歡被朋友包圍的感覺,然而熱鬧過後總伴隨失眠,空虛和失落感如陷沼澤,越掙扎越難以自拔。母親頻頻斥責其行為,反令她更感煩悶。
這段期間她參與義工服務,認識的基督徒朋友贈予她一本聖經,鼓勵她向神祈禱。她心想甚麼神明都求過了,不妨試一試祈禱吧!當晚她對神簡單地祈求:「如果你是真神,求你賜我一夜安眠。」結果那個晚上是她整月來首次酣睡到天明。初嚐神恩的奧妙後,她開始學習祈禱,此後夜夜安然入夢。後來她參加教會的青少年團契,十八歲在佈道會中決志信主,感受到難得的平安。
初信的學習
她深知既已跟隨主耶穌,便當捨棄過往糜爛的生活,戒絕惡習,於是毅然決心改變自己,可是內心卻像有兩把聲音不斷角力,就如使徒保羅所說:「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來卻由不得我。」她唯有懇切求神施恩醫治,給予動力去重塑健康生活模式。當時她的體重接近二百磅,每次做運動非常吃力,但為了鍛鍊身體,再辛苦也要堅持跑步。經過三個月操練,昔日因過量喝酒所致的胃病、屢醫無效令人困擾的各種身體狀況,竟不藥而癒。通過跑步她學會以堅毅意志去面對艱難,跨越軟弱,二十歲的她終於體會何謂生命成長。
面對離逝的哀痛
當生活漸入正軌,偏偏此時親人與好友卻相繼離世,殘酷的現實使她深受打擊,幾近崩潰。
婆婆確診胰臟癌,家人要奔波照顧婆婆和中風的父親,情緒繃緊。婆婆住院期間,教會弟兄姊妹經常探望,這種溫暖的關懷舉動形成一個重要的契機讓家人接納信仰,她對教會的歸屬感亦日漸加深。後來婆婆在醫院受洗,未幾便蒙主恩召。
接續下來,她有位知心好友因情緒問題而結束生命,在對方作出極端選擇行動前兩小時,曾打電話給林院牧,但她那刻忙著處理婆婆的身後事而未能及時回應,事發後警方憑著手機最後的通話記錄,跟她聯絡並查詢事情的前因後果,那一刻她實在萬分震驚,認為自己應該為事件負責。在自責、惶恐和悲傷之下,每晚都做惡夢,夢見亡友斥責其過。
同年,身心受盡壓力底下引發頑固痛症,求診中醫師期間,對方不僅醫治其肉體上的苦楚,更開解其心結,引導她做人處世的智慧,兩人因此結成忘年之交。可是幾個月後這位恩師驟然病逝。翌年外公中風入院,延醫年餘不敵病魔,終告離世了。
父親中風已經幾年,逐漸失去自理能力和語言能力。父親一直以來是她最可靠的支柱,父女情深,眼見他的身體日漸虛弱,令她憂心不已,除了工作,寸步不離守候著父親。某日他忽然暈倒,狀況急劇惡化。她無法理解為何神在短短幾年間,帶走了她的親人和好友,那種崩潰的感覺,彷彿整個心被掏空,只剩空殼。她向神不斷禱告,學習交託,漸漸感覺到自己的內心被轉化了,知道父親時日無多,要好好珍惜剩餘的日子,盡量關懷陪伴。於是她在父親面前收起悲傷,每天為已決志的父親讀經祈禱、唱詩歌。陪伴兩年後,父親安息主懷了。
神的呼召 屬靈操練
在初信期間,她未有穩定工作,正值前路迷茫的階段。某次主日崇拜,傳道人分享為主獻上生命的講題,她暗自問神:「你想我該如何向前行?」忽然有把溫柔的男聲回答:「你看看講台上的那個人,站出去吧!」她那刻感到驚慌,不敢告訴任何人,唯有把事情藏在心底,持續祈禱。
想到成長歲月滿佈傷痕,幸得輔導員的傾聽陪伴,深諳得到同伴的聆聽、理解和同理對青少年人非常重要,因此萌生服侍年輕人的想法。她學習做青少年導師,並且進修輔導課程,待父親的後事安頓妥當,覺得是時候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
神學院第一年的學習生活,對她來說是個考驗。她本性活躍外向,喜歡熱鬧,宿舍生活卻是簡樸寧靜,常要留在房間溫習,適應新生活很不容易。來到第二年,她開始學習屬靈操練,在一個人的空間與神獨處,靜心地聆聽神的說話。當時的導師提醒她:「你聽得太多人的聲音,問得太多人的意見。」自此她藉著獨處、默想去尋求神的指引,這種屬靈操練幫助她跟神建立親密的關係,也令她逐漸平靜,過度內心的悲傷。
感恩遇上CPE
神學院畢業後,她在一間教會全職事奉,偶然重遇昔日在台上講道的傳道人。她向對方述說自己在事奉上身心俱疲的困境,對方建議她從崗位退下來,修讀臨床牧關教育CPE課程。
她面試的時候述說自己的往事,課程督導許牧師問道:「你從小到大,有沒有好好照顧自己?」這句話正好觸動心裡的痛處。她憶及少時擔起照料病親的責任,教會的教導也是要捨己為人,而她一直為別人的需要而奔波,真的沒有好好聆聽自己內心的需要。
來到醫院實習,竟有一種「家」的感覺,她一向對陌生環境有適應問題,不過這次卻迅速融入。她感恩遇上CPE,體悟與神同工,一起經歷許多事情,反省自己的生命。她在病人身上看到昔日自己孤獨無助的身影,明白到原來自己的經歷能夠幫助病人,與他們同行。從病人生命的改變,她看到神的大能。神的愛令她懂得以愛去包容每道生命裂痕。
服侍腫瘤科病人
林院牧先後完成三個單元CPE,現時在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早期服務腫瘤及紓緩科數年,現時主要照顧痛症病人。每周兩次協助醫生診病,專注觀察病人或家屬在情緒上是否需要支援。每月一次參與跨科綜合會診,與痛症科醫生、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組成的專業團隊協作。院牧需要謹守自己的專業,從病人的說話敏銳地辨識對方的靈性需要,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與其他範疇的專業互相配合,從身、心靈去照顧他們。
能夠服侍腫瘤科病人是神給她的恩福,能以個人生命經歷陪伴病人和家屬,得到對方的信任,願意開放自己,實在難得。她曾經也是一個痛症病人,明白病人的敏感脆弱,很需要旁人的同理。她正好能夠以自身經歷與病人建立共鳴和連結,而且這種感同身受是雙向的,病人的生命同樣激勵了她,事奉越久,越覺得喜樂和輕省。
結語
人無法處理那麼多的哀傷,唯有靠神的力量。她經常對病人說:身體軟弱,但靠著主耶穌剛強。若問事奉的初心,她以羅馬書十二章15節回應:「要與喜樂的人同樂;要與哀哭的人同哭。」於苦難中與病人痛覺共鳴,與受苦者休戚與共。她走過的路雖然艱難,如今皆已成為見證;上主早已預備她走入病患的群體。感謝神的恩典讓她參與其中,路上有神的公義保護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