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島東醫院聨網護理總經理 /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護理總經理 莫浪秋先生
莫浪秋先生自1999年加入基督教聯合醫院擔任註冊護士,以熱誠的態度投身於骨科及外科病房。2009年轉職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出任資深護師;2013年升為矯形及創傷外科(骨科)病房經理;2016年擢升為部門運作經理。2023年獲委任港島東醫院聯網護理總經理及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護理總經理,統籌聯網護理服務的發展。
莫先生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於1999年獲得護理學榮譽學士學位,2006年取得香港中文大學護理學碩士。其後努力進修專科資歷,2013年獲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頒發醫療行政管理深造文憑,並於2023年通過專科護士自願認可計劃,獲認可為資深護師(護理管理)。
莫:莫浪秋 李:李潔嫦
李:請問你當初為何選擇護理行業?實習期間有沒有甚麼難忘的經歷?
莫:我在中學時成績比較好的科目是電腦和生物,所以在大學聯招選科時,主要選取跟這兩科相關的學系,最後獲護理學系取錄。其實當時還不太了解課程內容,也不知道眼前的路會怎樣走,一切可說是誤打誤撞、沒有太多計劃之下,成了一名護士。
第一年的實習還算輕鬆。第二年我被派到伊利沙伯醫院骨科病房,那裡病人非常多,工作繁忙的程度超乎想像。病房裡彌漫著各種氣味,起初確實不好受,但經過了半年,也漸漸克服了心理上的抗拒。最讓我印象深刻且受到觸動的,是看到經驗豐富的護士前輩們忙得不可開交,但仍有病人在床上無奈的等待照料。我們一群實習生按著指示從旁幫忙,一直忙到下班,工作還是做不完。但當時我無暇多想,一心只想減輕病人的苦況,凡事能做的都盡力而為。當初的抗拒感,不知不覺間轉化為一份熱忱。
李:當你正式成為註冊護士後,在工作遇到甚麼挑戰呢?
莫:我還記得第一天換上新制服時,心裡泛起一份自豪感,不過這種興奮很快便被現實的落差沖淡,從實習學護變成註冊護士,要應付的事情複雜得多。投身護理工作有兩個途徑:護士學校或大學護理學系,而當時絕大部分的護士都是畢業於護士學校。我工作的醫院也不例外,護校畢業的同事們經過三年訓練,早已建立默契,我作為新人要融入工作圈子時,需要格外花時間。由於這間護士學校的訓練以中文為主,而我修讀的大學課程以英語授課,最初進入病房,發現同事們都使用中文溝通醫療專有名詞;加上工作節奏趕急,往往快速地說完指令後,即就位開工,我卻常因聽不懂而呆立原地,被同事以為是反應遲鈍或是訓練不足。為了跟上工作節奏,我唯有將勤補拙。每天提早上班,自願加班,逐步把工作摸熟。再加上家庭有經濟負擔,我不會輕易放棄工作,只能告訴自己要忍耐,想辦法克服困難。
所有新註冊的護士,都會在三年內被安排在兩個不同的專科病房工作,即所謂「三年抱兩」計劃,目的為協助新人累積更多臨床經驗。許多患者病情複雜,常涉及幾個專科,護士需要拓闊視野,有更敏銳的觀察力和多元專業知識,這樣對他們的職涯發展十分有利。我也曾服務於外科、內科和老人科,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
李:你先後在基督教聯合醫院和東區醫院的矯形及創傷外科(骨科)工作多年,這門專科有甚麼特質?當中有甚麼滿足感令你一直留下來?
莫:在骨科病房裡,病人的年齡分佈廣泛,他們或因意外事故導致骨折,或因疾病引起傷口潰爛等。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看著病人逐漸康復,開心地回家,內心有著一種充滿希望的踏實感覺。這裡的醫護團隊對待病人很細心,無論術前或術後,都無微不至跟進病人需要,因此每當看到病人的狀況有明顯好轉,都會不自覺地產生一份成功的喜悅。而病人和家屬的回饋,也是重要的動力來源。
其實任何工作都有其難處,但只要用心細味,便會從中發掘價值和樂趣。能夠真正欣賞自己的工作,自然會發自內心地喜歡它。這也是我經常向新人分享的感受。
李:晉升為聯網護理總經理後,管理六間醫院和一間社區日間醫療中心(鄧肇堅醫院),目前遇到最大的挑戰是甚麼?由前線轉為領導崗位,如何適應工作的轉變?
莫:上任兩年多以來,首要面對的是退休潮和移民潮帶來人手調配與短缺問題。幾間醫院中資深的護理管理人逐漸離職,必須加速培訓新梯隊接任。接任人雖有驗豐的前線臨床經驗,但管理經驗相對較淺,而我作為領導者,也需要不斷學習,讓自己的管理更趨成熟。慶幸目前團隊非常齊心,各人經常保持緊密溝通,坦誠交流意見,每當發現問題,便會迅速回應和修正,至今相處融洽,溝通順暢。
前線工作與管理工作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不同層次的管理崗位,也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因此必須調整思維,培養新觀點,學習新的處事模式。譬如說,初出茅廬的時候,我以「將勤補拙」的方法不斷進步;但當我要管理多間醫院時,此方法就不再適用。作為管理人,許多時候必須清晰地下達指令,確保訊息傳遞和接收無誤,因此擁有良好的溝通和表達能力相當重要。
管理人要認清自身的優點和缺點,反思這些特質會否影響工作表現。我會時刻反省,審視自己是否缺乏某些管理特質並找尋合適的方法來加強能力。我認為身處任何崗位都會遇上困難,但我選擇不斷嘗試,不輕言放棄。唯有堅持,才能解決眼前困難,受得住考驗。
李:你對新一代護理人有何寄語?
莫:我曾對剛畢業的護士學生說:「如果給自己三年時間,你會如何度過這三年的光陰?你會否願意活出燦爛和充實的人生?將來的你回頭再看,能否坦然說一句自己沒有虛度歲月?」人生終歸是自己的選擇,現在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跟我成長的經驗很不同。他們普遍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生活條件和資源比較充裕。我常常想,如果我跟他們有著相似的成長環境,我的想法或許會跟他們一樣,因此我不會用自己的一套強加於他們身上,反而會問他們想要過怎樣的人生。
以工作而言,能夠發揮自己最大的力量,不僅為自己、也為病人盡己所能,這樣的人生,充滿價值。我希望有能力說服並鼓勵他們,看到更長遠的職業前景,甚至將護理視為終身職業。
李:院牧服務提供心靈關顧,跟醫護一樣以關愛為本,你對院牧服務的理念和實踐有何觀察?
莫:許多年前,我的家人因病留醫,心裡擔憂。當時我在同一醫院工作,同事看見我心情低落,建議我找院牧傾談。正是那次交談,令我感受到被聆聽的重要,得到院牧的關懷,情緒也得到疏導。這次深刻的經驗,讓我對院牧服務增加了信心。此後,在工作上每遇到有需要的病人或家屬,都會轉介他們給院牧,並鼓勵同事善用院牧服務。
病人往往需要陪伴,這本身就是一種心靈治療,能帶來慰藉,促進康復。醫護人員工作繁忙,有時難以抽出足夠時間去陪伴和聆聽病人,或是說話太快、不夠圓滑,院牧正好彌補這不足,幫助醫護與病人及家屬建立溝通的橋樑,因此,院牧是醫護不可或缺的好夥伴。
儘管我沒有信仰,但卻真切體會到信仰帶來的心靈力量。我認同院牧服務的信念與價值,也深信院牧對病人的付出是發自內心,無比真摰。回想起當年院牧對家人的關懷,雖然事隔多年,我仍然想藉此機會向所有院牧同工說一聲: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