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說:「你們有多少餅,可以去看看。」他們(門徒)知道了…。(可6:38)
有云:「巧婦難為無米炊。」天國事工的能力之源是甚麼?難道就是資源
昔日耶穌在世時,採用了類似今天的臨床教育模式(clinical education model)來訓練門徒。他挑選、呼召並設立願意參與服侍的跟隨者,差他們出去,走遍各城各鄉傳道、醫治、趕鬼。耶穌的訓練方式包括實踐有時、聽課有時、討論有時、反思有時。而耶穌這位神子、人子與夫子,更是退修有時、禱告有時。
按照路加獨有的記載,耶穌還吩咐門徒出外實習的時候,不要帶柺杖、口袋、食物、銀子、錢囊、鞋子及後備的褂子。後來耶穌為門徒設立主餐,繼而預言彼得不認主。他上橄欖山禱告之前,還再次提醒他們。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差你們出去的時候,沒有錢囊,沒有口袋,沒有鞋,你們缺少甚麼沒有?」他們說:「沒有。」(路9:1-6;10:1-4;22:35)若以現今的語言理解耶穌昔日的吩咐,也許可演繹為不要依仗「物質資源」。門徒服侍的果效,乃在於他們是誰,所作的是甚麼,以及耶穌所賜予他們所需要的能力與供應。
談何容易!今天許多天國服侍,包括院牧事工,都受著資源不足或供應不穩而對發展造成影響。同工們每天除了忠心履行臨床實務外,更要埋首開拓人脈與財力資源,好繼續支持事工的發展。但這是個弔詭的互動關係。表面看來,擁有更多資源的團隊,理應具備條件聘任更有質素的同工、開拓更多事工,以及提升服務的質素。但從臨床經驗看來,這又非必然。單有資源不保證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原來團隊的能力與資源不一定成正比,值得深思!
相反的,有不少關心天國事工的參與者,會細心察看團隊的服侍見證與果效,倒樂意甚或優先把資源投放在「有能力」的團隊裡,以示鼓勵與支持。昔日耶穌在論及善用才幹的比喻中,也曾有類似的教導。「所以,你們應當小心怎樣聽;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凡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奪去。」(路8:18)主人說:「我告訴你們,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路19:26)
面對供不應求的現實,資源的確可以幫助團隊發展天國事工,但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願意把主所賜的資源貢獻出來,恰當運用。有的是恩賜、有的是才幹、有的是人脈、有的是物質、有的是錢財。但真正的能力之源,仍是那位呼召與差遣我們的主。美好而值得支持的事工,主會按時供應。你信這話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