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服侍延伸神的大愛

院牧服侍延伸神的大愛

專訪:香港私立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會主席 鄧志偉執事

訪問地點在銅鑼灣浸信會主堂,由於這裡只用作聚會,不是教牧同工辦公的地方,鄧執事提早回到教會打點接待我們,又帶我們到禮堂參觀及拍照留念。銅浸成立至今已有55年,教會以植堂方式發展,主堂早於1987年啟用。鄧執事年青時從英國留學回港後物色教會,銅浸就成了他屬靈的家,他更是教會所按立的其中一位終身執事。回顧他參與香港私立醫院院牧事工的歷史,原來始於當年他在教會傳道部的服

□:盧惠銓牧師  ■:鄧志偉執事 整理:梁婉琴

■:1984年公立醫院已經開始有院牧進駐,但要在私家醫院開設院牧服務則相對上有更多限制。有鑑於此,教會傳道部積極推動在私家醫院成立院牧事工,終於神為我們打開了養和醫院的門。銅浸聯同其他幾所教會(先後包括中華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中國基督教播道會靈泉堂、愛群道浸信會等)於1991年成立了香港私立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會。由於當年我是傳道部的部員,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事工的一份子,而事工委員會則由教會委派一位執事及傳道部部長參與。其後,我繼任為教會傳道部部長,更被教會委派成為事委會委員。

銅浸參與院牧事工至今已超過廿六年,隨著教會由傳道部改為宣教部,加上多年來弟兄姊妹的參與,現在教會視院牧服侍為一個支持社關、對外宣教的恆常事工。教會透過院牧服侍延伸神的大愛,傳福音、報喜訊,實踐基督的大使命,這正是教會的異象與使命。

□:你以執事的身分承擔事委多年,在不同階段中,你又有何體會和學習?

■:多年的服侍,與事委會委員一同經歷過高山和低谷,見證神一次又一次施行神蹟奇事。院牧室並非醫院屬下的部門,亦從未擁有自己的物業,經濟來源主要靠賴幾間事委教會和一些個人捐獻,神卻為院牧事工親自預備同心的教會、同工、義工等夥伴同行。香港的樓價租金很貴,當年連借地方給院牧室的教會也要搬遷的情況下,神為我們在養和醫院預備了辦公的地方。透過參與每年院牧事工聯合步行籌款,神降下甘霖,填補不足。事委會完全支持院牧聯會在事工上扮演的角色,並憑信心把每年步行籌款所得的一部分奉獻給聯會。當我們願意把僅有的為神擺上,神就打開了天上的倉庫,養和醫院近年為院牧室步行籌款作出了等額捐獻,再一次見證神的預備實在超過人的所想所求。

□:作為事委教會,弟兄姊妹對院牧事工的認識和參與如何?你認為教會要持續支持和鼓勵參與,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教會早期的參與限於事委會,包括顧問、會計等委員角色。其後透過教會活動,鼓勵弟兄姊妹直接參與病室探訪,讓他們對事工有更具體的認識,也有後來參加探訪訓練班的,接受病患探訪的培訓。沙士之後,教會舉辦講座並邀請院牧主講,包括家居探訪、重病、病危及生死教育等訓練,使關顧服侍延伸到醫院以外。教會要持續支持參與院牧事工,必須有教牧同工或長執等領袖的認同、鼓勵和參與。深信神會親自揀選和感動教會的領袖們,認定院牧事工的使命並賜下愛心與智慧,持續委身。

□:你不但是幕後的推手,更是前線的探訪義工。這是角色使然,還是也有個人的負擔?從床邊關懷中你又有何體會?

■:當年回港工作幾年後,有一天媽媽突然中風,雖然事發前曾和她傳福音,她卻不肯接受,很不幸地她很快就離開世界了。這個經歷更催迫我不要耽延,抓緊機會關懷病人並分享神的愛。由接受裝備到床邊關懷,我體會並非單單把福音向人硬塞下去,而是需要有作主僕人和服侍人的愛心,願意聆聽病人心底裡的感受和需要,與他同度哀傷和失落,在適當時便可以分享福音。心靈關顧猶如讓對方在極渴時得到一杯涼水,讓他心裡的憂傷、無奈、悲哀和壓力得到適切的紓解。

□:事委會如何看持續進修的意義?對於院牧專業發展的認識和意見又是如何?

■:醫院和病人的需要都不斷提升,院牧同工的質和量也需要與時並進,所以事委會認同並支持前線同工參與在職進修和培訓,包括提供所需金錢和時間,鼓勵他們參與相關學習,以求不斷提升院牧團隊的專職和服務質素。事委會各成員對於院牧專業發展的認識和意見是一致的。記得2003年沙士之後,醫院對床邊探訪的要求更為嚴格,一般未受訓練的義工都不能參加,院牧室開始有系統地舉辦符合醫院防感染要求的義工探訪訓練班。事委會和院牧同工有同樣的共識和目標,就是全方位在質與量上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為醫院提供「專業」的心靈關顧,相信這亦是醫院所期望和重視的。

□:你會如何形容與院牧團隊的關係與合作?對未來事工又有甚麼期許?

■:院牧團隊猶如一個肢體對外的延伸,與教會的關係極為密切,需要合作無間。雖然院牧同工每天所面對的盡是生、老、病、死的問題,卻是基督親自揀選作為祂在地上的使者,透過身體力行的服侍,在世人的絕望中送上盼望和永生,叫神的名得榮耀。根據近年私家醫院的發展,事委會預計醫院會在各區增設更多的社區醫療中心,院牧服務的人手需求必會隨之增加。故此,我們需要預備更多同工,提供更多高質素、更專業的院牧團隊,以配合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