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麗蓮院牧 香港浸信會醫院

生命的軌跡,沒有人能預知,也沒有人能掌握,正如「阿子」(化名)所經歷的人生。回想當初認識阿子,是透過牧養關懷,由完全陌生至彼此關心和信任,甚至開放地傾談臨終的課題,帶領阿子相信耶穌,在最後的生命歷程學習全然交託給神,這些牧關點滴,至今歷歷在目,深感全是神的恩典。感謝神呼召筆者成為院牧,可以每天探訪不少病人及家屬,透過心靈關顧,去愛、聆聽及陪伴他們。能與哀哭者同哭,喜樂者同樂,這是院牧莫大的福份。
個案:年輕癌病者的孤單
阿子是一位患癌的年青人,相遇前他已經歷了大大小小、不同性質的療程。每次面對檢查後的報告,總是恐懼、不安和焦慮,覺得身旁的人,甚至是摰親都未必全然明白,要單獨地面對。阿子對院牧說:「我這孤單有誰可以明白,可以真正與我同行呢?」院牧心中明白這種感受很真實,回應他:「環顧身邊還有愛惜你的家人、朋友和患有同類病患的同路人同行,而且還有主耶穌為我們的罪被釘在十字架上,祂明白世人的孤單。」碰觸這個話題,兩人都沉默了一會。阿子眼眶紅紅,若有所思,這次探訪在靜默中結束了。不久後院牧再次探訪,了解阿子的病只會越來越辛苦,於是再一次鼓勵他打開心窗,與家人傾談病情,讓家人有機會愛惜他,更讓家人可以為他多做一些,好讓那天來臨時家人得以無憾地送別他。終於阿子願意鼓起最大勇氣與父母傾談自己的病患。
幫病人和家屬去溝通和接納事實
院牧既明白了阿子的意願,先讓他與家人好好溝通,隨後才約家屬面談,讓家屬能夠在哀傷中彼此坦誠對話及扶助,聆聽家屬的困難及往後面對失去阿子的臨終牧養。阿子與家人溝通後,經過幾天的反思,向院牧表示心靈上感覺釋放,最難面對的事情就是跟家人表白自己的病況,如今已經順利做到了。他說在院牧的鼓勵下,說出心底話原來並非如想像中複雜。他說他記得院牧一句很深刻的話:「不要輕看你家人的能力,每個人內心有一定的承受力,更何況天父會看顧我們!」那刻的阿子,能夠與家人好好溝通和接納,得到更多力量繼續面對病患。
面對死亡的「活在當下」
《善別 — 向臨終者和逝者告別》一書中曾提及「生命中不盡是如意之事,對於悲傷痛苦,也要細細品嚐。真切地體驗,不埋怨逃避」,這是作者樂庭對活在當下的理解。1院牧心中有一個疑惑:經常聽到很多人說要活在當下。其實要一個健康的人活在當下也難於實踐,何況是一位病得如此重,在死亡邊緣還渴望求存的人呢?然而,牧養關懷的過程之中,發現原來是可行的。在一次約談中院牧跟阿子傾談他的心願,建議他考慮透過一串花,向人生中最愛的人道愛;向一位在人生中陪伴他成長和同行的人道謝;用一張卡向曾令他不開心的人道歉;在他仍有生命時向親朋道別,說聲再見。當他能夠把握機會向各親朋通過道愛、道謝、道歉和道別,讓有生之年生命變得圓滿無憾,嚐到活在當下的寶貴。
「希望」對臨終者面對痛苦的助益
在牧養經驗中,很多病人都因「希望」達成而欣慰,亦有病人及家屬向院牧表示,這是寶貴的生命體會。中國人常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話提醒院牧在牧養中不要輕視病人及家屬所面對的難處,也不要輕易地抱有不設實際的假設。然而院牧在阿子身上發現,原來用了《最後一程》一書對「希望」的想法,2是可以讓病人積極地走在人生旅途上。按他在不同階段的情況去完成他的希望,最終在離世之前,全家人都能安然接受他的離去。
阿子已大部分時間臥牀,院牧透過家人的描述,了解到阿子希望安然離開後,回到天父懷中。後來,院牧出席阿子的安息禮,家人播放他的生命片段,當中提及完成這些「希望」的部分。病人能夠跟親友、醫護或院牧傾訴自己的希望並能如願以償,這份滿足對病人和家人是非常重要的,尤對哀慟中的家人是很大的安慰。
記得阿子曾對院牧說:「大家不要為我難過,在喪禮中不要哭,大家開心活好自己的生命,等到那天在天家重聚。感恩認識院牧,多謝院牧在我進入手術室前來為我祈禱。」生命的長短我們不能掌權,但生命的質素我們可以追求。最令院牧難忘的,便是從家人口中得知阿子臨終前與家人分享的心底話,正是院牧對他說過要「信靠神」的勸勉,最終他真的做到靠著神得到盼望。臨終者的心靈轉化,得到安慰,有喜樂和信心;生命像火花般短暫,卻是燦爛的。縱然阿子在病患中經歷傷痛、無奈、疑惑、沮喪、痛苦、害怕負累家人及失去健康,但同時令他體會到愛。對院牧而言,現在阿子所面對的難處,不就是聖經所說的至暫至輕的苦楚嗎?(哥林多後書4:17)
家人之中阿子的妹妹先信主;媽媽是在阿子患病期間歸信主。在他返回天家後一段日子,其他家人亦信了主。家人都穩定地返教會,在教會裡繼續得到牧養,這大大鼓勵了院牧的心。縱使在事奉上經歷很多挑戰,院牧願意在這醫院、這牧場上繼續以領受的初心,服侍病人及其家庭,回應神的呼召。
院牧在醫院每天接觸到不少癌症病人,他們起初還能如常進食,直到晚期就連喝一口水、吃一口飯、甚至一個簡單的動作也無能力自己掌控!院牧深深地體會到這種無力感和無助感,真是比死亡更難受,這些皆觸動院牧牧職的「初心」。這份「初心」便是每天到病患的人當中,傳揚神的大愛和救恩,深信唯有神的大愛,可以讓沮喪、絕望和痛苦的病人得著盼望。福音帶來希望,阿子便是其中一個帶著救恩的盼望,走完人生路的見證,而院牧亦成為他的見證者,與他同行。
- 謝建泉、梁錦堂等:《善別 ─ 向臨終者和逝者告別》。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10月初版,頁92。
- 庫柏爾羅斯,王伍惠亞譯:《最後一程》。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10月初版,頁155至156提及病人患上癌病時的五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