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的院牧服侍 – 陳慧勤院牧

喜樂的院牧服侍 – 陳慧勤院牧

採寫:李潔嫦

「做院牧很喜樂!」陳慧勤院牧用這句話來形容自己的事奉。

「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在醫院裡面對病患生死不是很困難的處境嗎?」我問。

環境練就堅毅個性

陳家有七個小孩,慧勤院牧排行第六。在她懂事以來,父親一直生病,照顧重病父親的責任落在她的肩膀上。九歲那年,父親離世,家庭經濟陷入困境。母親和兄姊們相繼外出工作維持家計,她的生活亦因而重整。她要放學後順道買菜回家煮飯和做家務;分擔工廠外發加工物料的「家庭工」來幫補家計;也學會精打細算地運用微薄的買餸錢,並計劃購物路線以節省時間和體力。每天都忙碌至凌晨過後才睡覺。

儘管生活艱難,她仍然堅持學習。她明白兄姊供她讀書也很辛苦,於是中三開始做兼職,賺取書簿費和生活費。後來她在一間具伊斯蘭教背景的學校繼續讀高中,亦是首次正式接觸宗教,不過課堂所學的經卷教義只是應付考試,信仰對她沒有幫助,亦不相信任何神靈。經歷人生種種失落,自幼喪父,婆婆、母親亦相繼離去,病患與死亡並不陌生,亦感慨生死不由人;面對意外、無常和不幸乃人生際遇,既避免不了就得學習沉著應對。

聖靈帶領 尋找耶穌

中學畢業後她在醫院外科手術部工作,有位基督徒同事經常邀請她參加團契,出於好奇,偶然也會應酬,但只當作一般同事之間的聯誼社交,對於查考聖經更是一竅不通。某日這位同事忽然患上急性盲腸炎需要做切除手術,她前往探望。同事在手術後顯得疲乏,卻不住地講述神的救恩,又給她讀聖經,她當然一句經文都沒有聽入耳。離開醫院後,坐上回家的巴士,差不多抵達之際,忽然有種莫明的巨大催逼感壓下來,叫她去車站附近的書店買一本聖經。還記得一本口袋裝新舊約聖經索價27元,對她來說實在很昂貴,以她惜物的態度,認為一定要認真地讀完整部聖經才划算。於是由《創世紀》開始一頁頁讀下去,越讀越覺得難理解。為了讀懂聖經,她跟隨同事返崇拜,可是聽不明白講道內容,興趣索然。

有位朋友建議她先讀新約,這次容易理解得多了。當讀到《羅馬書》5章8節「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的時候,想到自身「誰人願意為我死,又誰人有能力為我死」而深深感動。回望過去未信的日子,這段經文扭轉了盤踞腦裡的想法,她即時向主耶穌認信。後來她轉到另一間教會聚會,傳道人看到她認真求知的態度,便建議她往神學院修讀門訓課程。兩年的門訓讓她在信仰路上有了基礎,從而亦開始在教會服侍。

學做探訪義工 領悟關懷之道

陳院牧婚後誕下女兒,惜嬰兒不時需要看病。有天她在醫院的報告板上看到招募院牧義工的告示,深感興趣。奇妙的事情發生在第二日的崇拜,當天有位主任院牧到來講道並向信徒作出呼籲,她即時響應報名做義工。還記得開始探訪實習,第一次進入病房,受訓義工兩人一起行動。伙伴對一位翌日需要進行手術的病人問好,當得知她已是基督徒,簡單地說了一句「耶穌愛妳,祝妳手術成功。」便移步向其他病床(當年的床邊探訪比較著重福音佈道)。陳院牧看到病人滿臉愁容,不忍心離開,於是留下來跟她談了許久。探訪結束後檢討,義工們逐一向院牧報告剛才的探訪情況、關懷了多少病人等等,只有她僅探望了一位病人而且不是以傳福音為先。在她來說,聚焦於病人的需要和人性化的探訪才是真正的關心和陪伴。

呼召的憑據

做了探訪義工三年,本應是駕輕就熟,但她卻越發力不從心,來到病房,跟病人問好和自我介紹後,竟說不出話來,甚至乎對著病人呆坐,自己也無法解釋這種不尋常的狀態。自覺探訪倒退卻不知如何解決,就向相熟的院牧分享自己的狀況,對方建議她繼續進修,於是她利用晚間時段在伯特利神學院修讀輔導課程。

讀了一個學期左右,不時有認識她的院牧、神學院老師、教會牧者等建議她做院牧。她並不打算改變現狀,因為當時在銀行工作,認為這份工作最配合自己的個性,十分享受,打算安穩地一直做到退休。雖然不少人明確地指出她很適合做院牧,但她不想放下這份終身職業。再者,她有自己堅持的原則,認為神真的要她做院牧,定會直接告訴她,而不是透過其他人的說話。後來有位很受她敬重和信賴的李院牧開導她,問有甚麼原因阻擋了她。經此提點,她嘗試逆向思考,從「為甚麼要做」變成「為甚麼不做」的方向重新考慮此事。世事難料,這位關心她的院牧第二天忽然急性腦幹中風,昏迷不醒。醫生對家人解釋情況:即或可挽回性命,但極大可能變成植物人。事有湊巧,那天本來是她的休假,因此能夠趕赴醫院慰問,見證了突發性急病失喪的家庭所面對的悲傷和掙扎,病人命在旦夕之下,家人痛苦地作抉擇。

「你的前路我會為你預備」

哀慟過後,她再次向神祈禱。晚上她做了一個夢,在夢裡她問神,十幾年前她還是個充滿活力的年輕人,為何那時神沒有回應她想讀神學的祈禱,現在人到中年,記憶力與體力不勝舊時,而且擁有自己喜歡的事業,努力工作供養家庭之際,卻要她去裝備做院牧呢?今後的生活該如何應付?然後神對她說:「你的前路我會為你預備。」到第二天上班,她不斷地思索昨晚的夢,對於是否辭去工作、報考神學院仍是舉棋不定,突然間有聲音說「神要你做的事情你不去做,你無運行!」(日子不好過,倒楣的意思)。那刻如當頭棒喝,即決心辭職,進修神學。

神學快將要畢業,同學們紛紛找到合適的事奉崗位,身旁熟人為她著急,二話不說把她推薦去某院牧機構,但她一直深信上主的話是信實的,既然神允諾為她預備前路,就要放心信靠,於是推卻對方的好意。最後,陳院牧只投寄一封求職信去有感動的院牧室,院牧主管欣賞她的真誠,也希望有不同背景的人加入團隊,過了不久便落實聘約。

感恩回望

她感謝當時的主任院牧徐珍妮牧師和周榮富牧師給予足夠的信任和空間讓她去學習及探索,所以未感到太多困難。在急症室有相當多特別情況的緊急個案,不只是對精神和體力上的要求,更是訓練即場反應的好地方。感謝神,在年幼就有機會照顧重病的父親,學習各種生活處境,商貿工作經驗所建立的謹慎細緻,作院牧義工的關懷探訪經驗,神學及臨床牧關的培訓,這種種都讓陳院牧面對突發事情的應對,面向不同處境需要沉著應變的韌力和評估判斷奠下了基礎。每天遇到的人和事都不同,就算是重複探望同一病人,昨天的狀態和情緒跟今天也有不同,所以她把每一天都看成新一天,不會把探病變成習慣性的例行公事。

她常在不同狀況的病人身上體驗上主的恩惠和聖經話語的真確,而且是活生生的憑據。她經常會靜下來沉澱每天發生的事,有哪些值得反省,有哪些體驗主的作為,還有聖靈的臨在和天父的慈愛。院牧需要靜處的時間,越是深刻地思量,越感受到做院牧實在是一份福氣。不論遇到甚麼狀況也要堅守召命,因為是神直接揀選召喚了她。
願成年輕院牧的伙伴同行

她曾經在建道神學院佈道團做過一次分享,提及所謂「承傳經驗」不是指說故事,而是陪伴這些年輕人同行。病房裡有資深護師帶領和教導年輕護士,初入行的院牧亦需要有「朋輩學長」(mentor)陪伴同行,正如她當初也遇到給她啟發、提醒和關懷的院牧。因此,她願意開放自己的心,跟年輕院牧坦誠地分享院牧服侍上的苦與樂,給予適切的意見、安慰和鼓勵,盼望更多有心志有召命的年輕入加入成為院牧。

經過多年事奉,她有自己一套體會:「人們以為常面對死亡疾患是很困難的心境,但過程中能與病人及家屬一同經驗到神的同在與作為,便叫人帶着輕省的心,快樂的靈去事奉。感謝讚美呼召我的主,不離不棄帶領我的神。」

最後她以這段經文去勉勵自己要堅定心志儆醒度日,靠耶穌的帶領保護,讓事奉心志不被動搖。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祂在我右邊,我便不至搖動。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詩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