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李潔嫦

2月11日,三十多位院牧由生死教育工作者梁梓敦先生帶領下,參觀位於文錦渡附近的沙嶺公墓,一處專為下葬無人認領的遺體而設的墳場。眼前所見是一排排細石碑,上面刻有年份和編號,石碑之間約有一呎半距離,黃泥下面是無名者的安息之處。若七年後再無人認領,就會把該年度的骸骨集合火化,移葬骨灰區一塊僅刻有下葬年份的石碑底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為何臨終前無人關懷、或是寧願孤獨,死後也沒有任何一個相識的人願意領取遺體呢?參加者都對此情此景發出相同的疑問和感嘆。
世人眼中,無人記念的墳墓看來荒涼,但正因為信仰帶來的盼望,深信在神眼中每一個受造物都是寶貴的,上主顧念我們每一個。劉麗儀院牧(播道)今番再次參觀公墓,「覺得很平靜安寧,埋葬在泥土下的遺體,也許在世生活一段年日,未能得到肯定及記念,但在創造主的眼中,他們仍然是有價值及寶貴的,因他們的受造是奇妙可畏的。」
名字代表對一個人的尊重,馬靜儀院牧(廣黃)最深刻的印象是「當中特別看到一個有名字和相片的墓碑,正是一個被家人尋回的先人,可以名正言順將自己的名字記下。」雖然能夠尋回親人的只是寥寥可數,但意義非凡。
「既然生者與死者是可以連結、非終斷分割的,提醒我們在院牧服侍上說要尊重生命,此生命不僅是活著病患者的生命需要尊重,乃包括亡者的生命都需要尊重。」杜家惠院牧(靈實)認為關係得以連結,帶來莫大安慰。
在反思「無人記念」的課題上,林梓卿院牧(新界西)提及自己的探訪經驗,一旦遇到「被遺忘」的病人「是上主給我和他們的機遇,讓他們再次被看見、被愛,也讓我體會上主是如何以不離不棄的愛去憐惜每一個生命!」

感恩能夠在溫暖晴朗的日子進行體驗學習,乍見石碑之間有星星點點的雛菊叢生,李月嫦院牧(靈實)表示「這趟旅程比預期中溫暖、樸實。」不論是信仰或神學上的反省,院牧們都有美好的學習。
延伸閱讀:有關2023年首次組織沙嶺公墓院牧體驗學習,《慈聲》189期「逝去無言亦無名」有詳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