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挑戰──醫院牧關在社區

另一個挑戰──醫院牧關在社區

 羅杰才 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 

醫院管理局正在推行醫療服務改革,並指出醫院的未來在醫院之外(Future of Hospital is Outside Hospital)。意思就是要解決醫療問題,必需改變醫療工作只在醫院進行的觀念,「建構全人健康社區」的討論亦是由此而來。

自從醫管局成立以來,政府大量提供資源改善醫療服務,又放寬探病時間,並且支持院牧服務。因此,無論是病人、病者家人、院牧、探訪義工,都感到公立醫院越來越好。但後來因為金融風暴,政府的財政亮起紅燈,隨後又發生SARS,接下來禽流感的威脅又久久不散。如今醫院成為一個病人、病者家人,甚至醫療人員都不滿的地方,又因探病的限制,探訪義工亦一度禁足,雖然最近已有一些恢復,但亦不若以往寬鬆,使院牧服務亦受到一定的影響。

這樣的情況,對於致力於院牧服務的人,當然會帶來困惑。但現實使然,亦只得觀察、等候、思考、禱告,因為一度門關了,就只能等另一度門打開。及至醫管局提出「醫療在社區」,我們知道這是院牧服務的另一個機會,也是對我們的一個挑戰。

「醫療在社區」當然不是指要取消醫院,而是指要把醫療工作,以更合適和有效的方式執行。簡單而言,醫院只負責治療;若是病人只需要療養,而他所需要的護理可以透過上門的服務、地區院舍、復康設施而得到,那麼他就不必留在醫院。換言之,醫院和社區要共同負起照顧病人的責任。

自從二十多年前在公立醫院開始了院牧服務,院牧服務的焦點都在醫院之內。原因是院牧應要留守在最需要服務的地方─醫院;也因為現時全港院牧不足一百,卻要面對超過三萬張病床,每年超過一百二十萬入院的人次,又如何還能抽身而出,兼顧醫院以外呢!

然而,當「醫療在社區」進一步落實,「醫院」的範圍亦會進一步擴闊。「醫院」的範圍擴闊了,那麼我們的服務又要怎樣回應呢?舉例而言,一些病人在醫院接受治療之後,他會「出院」到一些社區的復康中心或回家繼續他的療程。我們知道,今天病人留在醫院的日子,通常只有三數天,但這三數天對他而言,可能是他最焦慮和懼怕的日子,所以院牧必需好好的關顧他。但更有效關顧病人和家屬的時機,通常卻是在他復康或療養的過程中。以往,病人會留在醫院接受護理,直到「康復」;將來,他卻會在社區延續他的「治療」。這正是我們需要切實關注的事情。

我們認為院牧繼續留駐在醫院是必需的,但院牧卻可以透過訓練更多的探訪義工,甚至與地區教會合作,為社區上的復康中心提供「心靈關顧」。因為醫院的發展是把治療作為一個流程,而不是一個點(醫院)的責任。所以院牧服務亦要因應而改變,同樣的發展「醫院牧關在社區」。

一直以來,我們常說院牧服務要走第二里路,但意思都是指院牧要朝專業發展。原因是院牧在醫院之中,身邊的醫生、護士,或是臨床心理學家、社工等,他們都是專業人士,院牧要在醫院之中得到尊重和信任,必需要有專業的訓練和認可,因此我們必需朝這方向努力。

但在今天,我們要從另一個角度提出院牧服務第二里路的另一個挑戰。就是過往我們是朝醫院方向進發,希望有更多和更好的院牧到醫院去。但隨著「醫療在社區」的政策出現,院牧服務亦必須要朝向社區。這並不是說院牧要離開醫院,而是院牧必須幫助地區教會,使教會的牧者和受訓練的弟兄姊妹,可以接續院牧關顧「出院」的病人,院牧服務才會有更大的空間。

二十多年前,因為有教會和弟兄姊妹敢於踏出一步,願意付上代價,就有了今日的成果。今日,我們又面臨一個新處境,但我們相信院牧和事委們都會敢於擔當,願意付出。但最重要的卻是地區的教會和弟兄姊妹的參與。「建構全人健康社區」是夢是真?就在於我們對這個夢想有多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