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院牧研討會:「靈內甦醒」

在職院牧研討會:「靈內甦醒」

整理:李潔嫦
[編按:「進修.進路」為2024年新增欄目,報導本會定期舉辦的在職院牧研討會、院牧檢證,以及特別為院牧而設的課程。持續進修是院牧邁向專業及個人成長不可或缺的環節,旨為院牧提供有助成長的進路,達致更美的事奉。]

去年11月14日在職院牧研討會上,劉寶珠博士以「靈內甦醒」為題,探討靈性與醫院牧養服侍的整合,從不同角度探討何謂靈性,包括在醫護世界和宗教世界如何看靈性關顧、人的心靈需要、牧養關顧與靈性關顧之間的分割與連結,還有人的靈性與上帝的關係等幾方面。劉博士引述近代神學、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學術研究和靈修導師們的理論作出整合,並以角色扮演和小組討論的方式與參加者互動、思考和討論。

追溯早期歷史,醫療和靈性是互相連合的,到後來靈性、醫療和宗教逐漸分割。當靈性從宗教的根源分割出來,對牧養關顧會衍生哪些議題?劉博士提出靈性的定義很廣也有很多爭論,其中一點為何靈性的定義常含糊不清,因為在醫療世界裡,病人的心靈需要很複雜,需要一個廣闊的定義去包容複雜的心靈世界。正如現代人經常說「spiritual but not religious」(人有靈性卻不信奉宗教)。心理學歸於社會科學類,研究靈性的部分比較欠缺。現代醫療系統裡靈性需要只被視為次位(疫情期間病人被隔離而家屬或院牧難以探訪的做法最能夠說明)。關於人的靈性與上帝的關係,劉博士引述一個理論,認為人天生是「心靈眼瞎」的(spiritual mind blindness),人的自我中心限制了看事情的角度,祈禱時候經常只祈求自己的需要,但當人敏銳自己的靈性,就會發現自己與創造主從來不能分開,這樣才能夠與神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劉博士早年曾任護士,後來蒙召當上了院牧,後來成更為一位CPE督導及靈修導師。林如茵院牧認為劉博士從醫護的角度去關心病人的心靈需要,及至鑽研靈性,再以CPE督導的看法去解釋「心靈需要」,使她進一步了解醫護人員對病人心靈需要的看法之外,更讓她體會到上帝使用一個人,是由人在成長過程中已經開始陶造及預備。黎嘉翰院牧認為作為前線院牧,每天和病人進行心靈關懷、禱告、牧養服侍,有時都會忽略背後有關整全人性的理論系統。是次講座劉博士讓與會者重溫學術上靈性觀念的發展。人在疾病生死的前題下,除了需要自然科學及醫療系統的支援外,更需疏理一套可承托著整個人的靈性資源,成為安身立命的滿足。盧惠銓牧師在總結時提出人的「向神性」正好證明人是個有「靈」的活人。靈性與宗教的分割,源於信仰沒有在生活裡實踐出來,沒有與生活互動。若要應用信仰資源進行靈性牧養,院牧必須把信仰與牧養對象當下的處境連結起來,人的靈才有機會歸回與創造主的關係裡。

「我認識神、跟認識自己不能分開」,劉博士以這句話來總結修讀神學之後的最大領悟,她發現認識自己多了,原來人真正的身分是按神的靈、神的形象而做,是神寶貴的兒女。靈原本是在沉睡,但若能夠時常覺察醒悟,就會獲得新生醒過來,活出與神親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