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異的實踐

求同存異的實踐

 周美蘭   專業發展委員會  

加入院牧聯會專業發展委員會已有兩年,偶爾察覺自己是一位「另類」成員。因為除了現時我是其中一位非前線院牧同工,更特別的是我所接受的臨床牧關教育督導訓練及相關檢證,乃是來自另一個專業群體;意味著不同的訓練及檢證機構,其實背後有著不同的教育理念及進路。故此,我們能共事於同一個委員會,共同為院牧的專業發展商議討論,是難得的美事。尤其近年在社會及教會內,撕裂之聲此起彼落,這個共事的經驗更顯寶貴,也啟發我們思考如何真的可以實踐求同存異。

臨床牧關教育原先在美國孕育及發展,在演變過程中成員之間曾因教學理念、取向及經驗不同而分道揚鑣,而今天的教學系統至少可分為兩大主流。在香港,由美國引入的兩個主要教學系統仍隱約可辨,雙方的分歧仍有跡可尋。只是多年以來,在不同的理念及取向下,我們仍有不少合作空間,例如我在督導受訓期間,學習小組是由兩個教學系統的訓練督導及學員組成,當中有很豐富的交流及學習,至今仍叫我回味。近年,香港有數位受訓督導及專業院牧的檢證過程,均有雙方的督導參與。還有,兩個教學系統為院牧、教牧及神學生開辦的臨床牧關教育課程也一直互相承認對方的水平。

院牧聯會成立專業發展委員會,旨在服務全港醫院的院牧同工。當委員會釐訂註冊制度、推動院牧持續進修、優化在職院牧訓練,以及提供本地專業院牧檢證時註,均詳細考慮了不同的訓練系統,且確認個別機構所檢證的專業資格。可見在維持專業標準的大前提下,已尊重了不同教學系統的獨特理念及進路,這樣兼容的作風,使培育下一代院牧這神聖的工作,能更全面及更具色彩,讓不同氣質及學習需要的專業院牧得到適切的裝備。

當我有機會與其他機構同工共事的時候,常常提醒自己,在全人關懷的共同目標下,尊重欣賞與別人差異之處,視差異之處為不同而不是不好,這樣有助放下判斷,放下排斥的傾向,還要嘗試聆聽及明白彼此差異背後的動機及價值取向,這樣才有助磨合及調節。此外,要真誠謙卑地準備隨時從別人身上學習,雖然核心信念未必會隨意改變,只是在做法上卻有交流、學習及調節的空間。結果,這些合作機會有助同工們成長,框架寬鬆了、視野擴濶了、處事的彈性大了。持續成長的生命,首要是開放,願意改變,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註. 盧惠銓《專‧上路:已然未然》【慈聲】2015年1月,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