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見到遇見

從看見到遇見

 盧惠銓 

院牧有了召命,又要加上自知;有了自知,又要加上自省;有了自省,又要懂得自顧。早年坊間對院牧服務認識不多的時候,常聽見一種評語,「院牧每天的工作就是跟病人傾偈,很易做吧!」從臨床觀察來說,院牧的常規探訪確實容易予人一種「傾偈」的印象;然而,若對牧養或心靈關懷服侍有所認識及親身體驗的話,便知道優質的「傾偈」對關懷者的心力與靈力要求甚高。

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很久,就問他說:「你要痊癒嗎?」(約翰福音5:6)

院牧的臨床訓練,除了要學聽、學問、學感、學說、學靜、學觸(touch)之外,更先要學看,以臨床術語來說即是觀察。優質的牧者必須能看,且看而能見,要先觀察關懷對象身處的臨床環境及身體語言,才知道怎樣聽、問、感、說、靜或觸。但是看見(觀察)不只是一種臨床技能,更是基督宗教裡一個十分重要且往往影響深遠的舉動。中文聖經和合本修訂本,從創世記到啟示錄,把聖經原文翻譯為「看見」者,合共803次,可以概括歸類為神看見人的需要,人看見自己的光景、神的作為與應許,以及人與那看不見的神相遇。

初出道時,很羨慕能擁有主耶穌看見便知道的能力,後來卻感到慚愧,因為發現創造主早已賜給自己一雙眼睛,只是有時看而不見,或看而偏見,以致沒有把所看見的,成為牧養關顧別人的資源與行動。這種對看見的偏執,不但影響院牧的牧養果效,有時更窒礙了牧者對神的認識與信心。

耶穌對他(多馬)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20:29)

若仔細察看,當時馬利亞與其他門徒豈不都是因為看見了主才相信。那麼,多馬與他們有甚麼分別?關鍵在於馬利亞和門徒只要看見耶穌給他們看見的,他們便單純地相信,而多馬卻指定耶穌要給他看見他認為是足夠的證據才願意相信。按事實說,馬利亞、門徒,包括多馬在內,都是因看見了同一位肉身復活的主才相信。主耶穌很愛多馬,再次顯現,挽回他的信心,卻同時給他嚴正的提醒,也許可以演繹為:「你因看見了你所要求見到的事才信,那沒有看見所要求見到的事就信的,有福了。」

耶穌復活升天以後,再沒有人探過主手上的釘痕和肋旁。然而,那原來逼迫教會的掃羅,與主相遇,經歷短暫失明後重見天日,生命改變,後來更掀起了宣教運動的序幕。接著還有使徒彼得因魂遊象外期間看見異象,改變了他的神學思想,接納外邦人領受救恩。昔日主耶穌曾說:「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翰福音1:18)」今天,院牧的服侍正是要引領人認識真理,與那看不見的神相遇。院牧必須看見人的需要,也必須被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