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區醫院院牧事工

沙田區醫院院牧事工

院牧觀察或知悉醫院、醫護、病人及家屬的情況、需要
醫護情況、需要:
  • 醫院內越來越多病房已改為接收新冠確診病人。
  • 重症病房的醫護會穿戴高規格防護裝備。
  • 因為有醫護確診或需要接受強檢不能上班,原本已人手不足的病房,所承受的壓力更大。
  • 一般病房接收病人數目已超額,但人手未見大幅增加。
病人情況、需要:
  • 急症室內的病人等候入病房的時間加長,或會令病情惡化。
  • 病房更加嚴守拒絕訪客入內的措施,病人要與親人見面更加困難。
  • 如病人是確診個案,會限制院牧探訪,較難照顧其靈性需要。
  • 牧者未能進入病房為病人洗禮,只能授權院牧完成禮儀。
  • 如病人確診,即使彌留,家人亦未可靠近,只能用視像向病人道別。
家屬情況、需要:
  • 患病親人入院後,不能輕易知道病人的情況,有時需要院牧轉達,或院牧在現場安排視像見面,家屬才會稍為安心。
  • 第五波疫情對院牧服務的影響
  • 過去即使有疫情,病房都會允許院牧探訪;但第五波疫情出現後,院牧未可接觸高危病人。
  • 院牧部計劃推行的活動,例如派發節期禮物、舉辦關懷課程等,都要被迫取消或延期。
  • 第五波疫情出現後,院牧較難邀約員工吃飯面談,表達關心。
因上述的情況和影響而採取的相應措施、行動
  • 院牧會改用電話關懷病人及家屬,特別是新冠病毒確診者。
  • 會用祝福卡、短訊、小禮物等向員工傳達上帝的話語,表達鼓勵,送上祝福。
  • 院牧會透過視像形式讓家人和病人有溝通面談的機會。
這段時期特別牧養個案

阿良(化名)是一個67歲的男病人,一家信主。他因中風要住院,並已失去語言能力,只能以「哭泣」表達內心的難受。

還記得第一次進行視像見面,阿良從電話中見到至愛家人時,即猛力抽泣起來,極其難過;最令人心痛的,就是他連「啼哭」也發不到聲音。當下,在電話的另一端,傳來兒孫溫馨的叫喚:「公公加油!公公加油!我好掛住你!快啲好番!同我玩」、「Daddy我愛你!你唔好放棄,我哋支持你,會繼續為你祈禱……」

接著數次的視像見面中,阿良由呆滯且散亂的目光、眼神,變成能聚焦注視家人;由很激動的抽泣,變成只見眼角淌淚;他終可平靜地面對家人。記得在最後一次視像中,阿良出奇地顯得平靜,能以深情的目光注視家人,家人亦感到他較之前精神、平靜;之後,家人還唱詩歌給他聽,這是一幅在主內契合的溫馨圖畫。只是,在家人意想不到下,竟在此視像見面後的三個小時,接獲病房通知,阿良的情況危急。

隔天,家人告訴院牧阿良逝世的消息,雖然由發病至離世,只是短短三個星期,家人感到難受與不捨,但女兒說:「那幾次視像,真的留給我們『很美的回憶』,尤其是最後一次,可以見到爸爸最精神、最平靜的狀態,我們都感到一份安慰!」家人亦感受到天父的帶領,彷彿讓他們在視像中,以詩歌和禱告彼此話別,這一切都讓家人得到實在的安慰。

因著疫情,醫院謝絕家人探訪,院牧想到影響最深的,是那些失去意識、語言或活動能力的病人,他們未能使用電話與家人聯絡,家人會十分焦慮、擔憂。院牧接觸過情緒近乎崩潰的家人,在電話中傳來歇斯底里的嚎哭聲,任誰也會替他們難過。此時,院牧若能透過視像形式讓家人親眼見到病人,知道病人此刻的狀況,已可令他們大為安心,是一顆很重要的「定心藥」。

「視像」似乎成了院牧探訪的新常態,它突破了地域的界限,連一些原本不能來訪的親人好友,又或是身在遠方不能回港的家人,也能出現在視像中,讓病人的心得到慰藉。即使病人不能回應,但家人有機會說出心底話,亦可大大減少往後的遺憾,都是極其珍貴的時刻。作為院牧,能借此媒介成為他們之間的橋樑,讓彼此連結,這正是院牧與病人、家屬同行的明證。

院牧團隊的特別代禱需要

  • 這段日子,有院牧同工因為確診、成了緊密接觸者或需要強檢,未能回院工作,祝願他們平安無恙。
  • 有同工的年邁雙親受感染或離世,盼主給他們力量面對種種困難與挑戰。
  • 期盼在疫情嚴峻的時期,醫院仍繼續讓院牧有機會接觸病人,關顧他們的靈性需要。
  • 求主賜同工不忘初心,且有身心靈的壯健,可以面對不可知的明天。
  • 求主讓同工們繼續有合一的心,讓事主的路變得輕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