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有作家的專欄以它為名,原是靜靜的蘭開夏道忽然成了注目的焦點。其實那位作家只是借個名字作點子,真正在蘭開夏道有所創作的,其實是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塘宣)。
一個具規模的宗派
原來塘宣立會至今已有72年,也可以稱得上是「老牌教會」,而且枝繁葉茂,至今已有22間分堂。除了分堂之後,還有學校,現時經辦的幼稚園、小學、中學及國際學校共有16間,而教會的差傳事工更以獨立的差會運作。塘宣實在已經是一個具規模的宗派了。
但由於塘宣一直沿用母會制,母堂(塘宣)的長執和主任牧師就要負起所有分堂、學校和差會的決策,責任實在重大,工作繁多。而多年來塘宣因欠缺全時間的主任牧師,信徒領袖參與決策的角色就更加吃重,擔子亦大。2011年7月,羅錦添牧師由分堂調至母堂擔任全職主任牧師,相信不但分擔了教會事工的壓力,更能為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羅牧師在塘宣的分堂宣中堂成長,神學畢業後又在竹園分堂牧會13年之久,雖然不是在母堂成長,也算是土生土長的塘宣人。只是上任已有年半的羅牧師卻表示自己還在適應當中。「母堂和分堂的規模實在有著天淵之別,而且母會的決策,對分堂及學校都有直接深遠的影響,絕對需要謹慎。感恩的是,我曾經在神學院擔任過行政工作,所以比較容易『上手』。作為主任牧師,處理行政事務的能力固然需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要有屬靈的洞察力和帶領,所以我說自己仍在適應當中,或者應該說是仍在學習之中。」勇於承擔重任已非容易,能夠心存謙卑,仰望從上而來的智慧和能力,實在更加難得。
面向轉制的挑戰
還沒有上任,羅牧師已經知道要與教會一同面向轉制的挑戰。「其實7年前教會已經開始探討由現時的「母會制」轉變為「聯會制」,因為教會的事工不斷擴展,母堂將會難以負荷,而且事工的發展和果效亦會因而受影響。從長遠和全局出發,轉制是當然的趨勢,而這個艱巨的工程就交由母會的轉制事工小組統籌。」至於轉制何時可以完成,羅牧師則坦言目前仍未有定案,「要達致平衡和共識,必需要全宗派的領袖群策群力,同心禱告,並且順服神的帶領,才能成就這件美事。」羅牧師雖然清楚知道轉制是事在必行,但他同時明白到在「合一」中轉制,實在是一件又大又難的事。
雖然塘宣面對轉制的挑戰,但發展仍是沒有慢下來。上水堂原址重建的興建工程已經上馬,這間北區的教會就要耗資一億五千萬,建成後將會成為北區的地標之一。此外,教會已成功獲政府批地,在荔枝角興建第二間國際學校,涉及的經費需要數億元。「神的恩典和供應真的從沒間斷,所以我們更要成為流通的管子,讓更多人得到服侍和祝福。」羅牧師沒有把重點放在規模和難度,只是說出感恩和期盼。
值得投放資源的事工
除了植堂、辦學和差傳事工,塘宣的「向外佈道部」更推展醫院佈道,並且承擔了九龍醫院的院牧事工21年之久。談到院牧事工,原來羅牧師不但不陌生,更是滿有承擔。「教會最初是在南朗醫院服侍病人的,由92年起便在九龍醫院成立了基督教院牧部,直到如今。以往事奉的分堂屬於基層教會,我也會經常到醫院探望患病的肢體或其家人。所以能夠深深體會病患中得到關心和禱告的重要。我會鼓勵各區分堂的弟兄姊妹參與醫院探訪,這不單讓病者得到支持,而且弟兄姊妹也會透過關懷病人,帶來對信仰和生命更多的反思和成長。」
雖然現在要處理繁重的會務和行政工作,但羅牧師仍會安排時間探望患病的肢體。「我認為牧者除了教導的職事,還有關懷的職事。其實牧養就是一份關係,當人在病患中,就更需要牧者的關心…年多前我的岳父患上癌症,我既是病人家屬,同時又要扮演牧者的角色。岳丈由證實患癌至離世只有短短四個月,我和太太知道要讓他老人家得到救恩並非容易。但當家人見到我們經常陪伴和關心岳父,甚至見我主動為岳父護理,他們都十分感動,更是感受到這是耶穌基督的愛,所以當我們向岳父分享福音,他們都沒有攔阻。這讓我發現到病患真的可以為家庭帶來很多的恐懼、張力,甚至衝突,但同樣是一個很好的牧養契機。」親身的經驗又再一次豐富了羅牧師對病患牧關的體會。所以他認為無論教會怎樣發展,病患關懷仍是值得投放資源的事工。能有牧者這樣的支持,真的使我們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