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病人和家屬同行的召命 – 張韻詩

與病人和家屬同行的召命 – 張韻詩

 採寫:梁婉琴 

訪問張院牧那天,見她神采飛揚,原來她剛從外地享受完美好的假期回港。旅遊實在是賞心樂事,不過張院牧說最重要還是讓自己好好休息,重新得力。去年10月,張院牧肩負起主任院牧一職,她謙虛的說並不是能力過人,卻是明白團隊同工的需要。她形容自己不怕艱辛,因為從小就要學習迎難而上。

感激母親的養育之恩

張院牧是家中唯一的女兒,出生時父母已經住在九龍城寨。當年家裡經常有老鼠出沒,記憶所及她不只一次被老鼠咬破腳趾,甚至流血;而且一袋一袋的垃圾經常佈滿樓梯,上落都要格外留神。他們原本是一家三口,但在她唸幼稚園時,父親不幸因病離世。「雖然爸爸過身時媽媽還很年輕,但她沒有把我遺棄,而是一心一意把我撫養成人,而且很愛錫我。」張院牧一再感激母親的養育之恩。

小學時張媽媽在城寨的工廠車衣,張院牧一放學就會到工廠去,兩母女都需要十分節衣縮食。小四那年,隨著政府收回城寨,她和媽媽遷進位於大埔的一個居屋單位去。雖然她不算頑皮,卻不是個乖學生,因她經常「扮病」缺課,「自小缺乏安全感,因不想連媽媽都失去,所以常常要待在她身旁。沒有用功上學,成績自然不理想。」當升中選校時,她沒有報讀文法學校,卻選了職業先修學校報讀商科。
張院牧在整個中學階段裡,成績有著明顯的進步,中四那年更是發奮用功,而且對閱讀和寫作越來越有興趣。「感恩當年的中、英文科老師都給我肯定和鼓勵,讓我有學習和進步的動力。」不過,媽媽在她中五那年患上嚴重的腎病,需要經常進出醫院,甚至曾要入住深切治療。中七後她進入教育學院接受師範訓練,畢業後在一所小學教科書出版社負責課本編輯的工作。

把服侍的心志化成行動

當張院牧終於可以賺錢養家,好好照顧含辛茹苦的媽媽時,怎料就在她入職剛過三個月,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某天放工她回到家裡,嚇然發現媽媽在睡床上沒有反應。當救護員來到時,發現張媽媽已經過身。在醫院辦妥手續,當陪伴的親人離開後,她獨自回到家中,內心的傷痛與孤寂把她完全吞噬,甚至叫她想了結自己的生命。「媽媽突然離我而去,那一刻實在感到人生再沒有目標和意義;但想到她為我付出了那麼多,我又怎能放棄自己?而且身邊還有關心我的人呢。」

其中一位常常關心她的就是中學時教通識科的基督徒老師,張院牧更會不時到老師家裡吃飯,實在令她暖在心頭。在執拾媽媽遺物的過程中,她竟發現了原來自己並非父母親生,而是被領養的,更教她明白甚麼是無私的愛。她想起老師經常和她分享主耶穌捨身的愛,如此就更明白箇中的道理。在一次九寨溝旅行遊歷中,大自然的奇觀令她思考到真有一位造物主,回港後不久她就決志成為神的女兒。令她更感恩的是,這份福氣也早已臨到她的媽媽,「原來當年在醫院已有院牧帶過媽媽決志,感謝神奇妙的救恩,我深深感受到神要我將這份愛帶給其他病人。」

張院牧把服侍的心志化成行動。2002年接受洗禮後,她就參加了醫院的院牧義工課程。翌年卻因沙士爆發而暫停義工探訪,在無奈中更專注教會生活,又更多學習關心別人,並且在教會獻心營確認願意全時間服侍神的心志。2004年她入讀伯特利神學院,第四年修讀CPE時在瑪麗醫院實習。「對很多人來說醫院都是陌生的,但對我卻是熟悉和感到親切的地方,就像家一樣,所以我祈求神帶領我到合適的醫院當院牧。」神應允了,她在2008年8月成為靈實醫院的院牧。

從服侍中得著生命成長

屈指一算,張院牧在靈實已踏入第十個年頭。她一再感恩能夠在一所基督教醫院服侍,「醫院的關懷文化較強,對病人的心靈和情緒都會較多關注,也著重信仰的分享,讓當年初入行的我可以適應得更好。」由於醫院較多是復康病人,張院牧可以有較長的時間接觸和關懷院友,給她更多探索和進步的空間。除了臨床的學習,張院牧也需要和其他同事聯繫,從表達意見到彼此合作,這些都讓她在對人和處事上多了信心和經驗。

在她入職第一年,遇上一位患了口腔癌的女病人,她的面容都被扭曲了,甚至連照顧她的醫護人員都需要給疏導情緒。可惜,當病人過身時,她的女兒還未趕及到醫院。張院牧在女兒下車的小巴站接她,然後邊陪著她步往病房,邊為女兒作心理準備。「感恩能與病人和家屬同行,自身的經歷讓我更能同理他們的感受,也叫我再次認定這是神給我的獨特召命。」

張院牧認同持續學習的重要,並且重視同工的交流勉勵,好讓自己能從服侍中得著生命成長。對於未來服侍的期許,她希望在臨床牧關上有進深的裝備,而在事工和行政安排上能更好地掌握緩急優次,又與同工互相配搭,讓彼此更有默契,成為一個更美又蒙神所喜悅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