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禧倒影:院牧服務在公立醫院的開展

銀禧倒影:院牧服務在公立醫院的開展

 程牧遠 

院牧服務在香港的發展,可追溯至一些具有基督教背景的醫院,遠如那打素(1950)、浸會(1963)、播道(1976)、靈實(1977)及聯合(1977)。但院牧服務在香港有跨越性的突破,要算是1984年第一間非基督教的公立醫院(葛量洪醫院)開始有駐院的院牧,而當年擔任院牧的是陳一華牧師。

促成院牧服務能夠在葛院開展,不得不提一位關鍵人物—何其成醫生。何醫生曾在美國行醫,他認識到「全人醫治」的重要,因此有志在葛院開設院牧服務。與此同時,醫院的護士團契十分熱心福音工作,所以對何醫生的心志非常支持;而在偶然的機會下,他們的呼聲傳到南區教牧同工的耳中,簡亦微牧師正是其中之一。當簡牧師夫婦與陳一華牧師(當年是互愛團契的傳道人)分享在醫院設立院牧服務的意念後,陳牧師心裏大有感動。其後,經簡牧師引薦,陳牧師跟何醫生及院內一位基督徒護士長見面,經過進一步的分享及探討,最後落實於醫院開展院牧服務。84年5月,陳牧師成為葛院的第一位全時間駐院院牧,亦同時揭開了院牧服務在公立醫院開展的序幕。

由於院牧服務在公立醫院是一個嶄新的嘗試,而陳牧師亦沒有院牧的經驗,因此他主動請教其他基督教醫院的院牧,並與葛院的基督徒護士團契緊密配搭,一同摸索關顧病人的路向。經過年多的時間,陳牧師開始掌握如何在非基督教醫院推動院牧服務,於是把葛院的模式推介給全港的基督徒護士團契,並於85年9月召開了病人福音事工異象分享會,共有百多人參加,會後大家都十分雀躍,並表示會把異象傳遞給院內基督徒同事和積極思想開展院牧服務的可行性。無獨有偶,85年沙田威爾斯醫院的腫瘤科教授馬克禮醫生,因對癌症病人的身心靈需要有很大的負擔,遂邀請了麥大衛牧師(David McCormick)加入威院,專責關顧癌症病人,而院牧服務亦由那時起在威院開始萌芽。

異象分享會後,瑪嘉烈醫院的護士團契主動接觸陳牧師,而葵湧醫院的護士團契亦同時表示支持,加上深水埗區三間教會的積極回應,就這樣孕育了瑪葵的院牧事工,並於86年8月正式於兩院開設院牧服務。隨著瑪葵院牧事工的成立,院牧服務於其他醫院也迅速地開展起來,包括瑪麗醫院(87年)、伊利沙伯醫院(88年)、青山醫院(89年)廣華及黃大仙醫院(90年)、仁濟醫院(91年)。由90年代起,公立醫院對院牧服務是愈見接納和支持的,當90年屯門醫院開院時,也同時間開設院牧服務;而一些補助醫院於92年加入醫管局後,亦主動邀請院牧進駐,博愛醫院正是其中一間。

由於各區醫院的院牧事工發展如雨後春荀,一些較大規模的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會主席,包括劉少康牧師(瑪麗)和朱志偉牧師(伊利沙伯),主動與陳牧師提出成立院牧事工聯會的構思。經過一年多的籌備,於91年9月正式註冊成立香港醫院院牧事工聯會,並同時成立第一屆董事會,主席為劉少康牧師;而董事會亦同時聘請陳一華牧師為聯會總幹事。由於當時聯會尚未有辦公室,所以租用了伊院行政辦事處的一個房間工作,後來再遷往旺角,租用一個七百呎的商業單位(威特大廈)。半年後,聯會購置了樂富杏林街的現址(前為中南銀行),並於92年11月舉行會址啟用感恩典禮,得當時醫管局行政總裁楊永強醫生、香港聖公會鄺廣傑主教、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主席李志剛牧師親臨剪綵。聯會成立後,繼續推動醫院院牧服務的全面發展,並結合地區教會與地區醫院的資源,提高醫療服務的「全人醫治」質素。

對於院牧事工能夠在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有著如此迅速的發展,陳一華牧師認為最關鍵仍是聖靈的帶領,「神實在感動了許多醫院的團契和熱心的基督徒醫護,他們都是主動聯絡我,而且地區的教牧也認同異象和願意支持,可見天時、地利、人和都互相配合,所以事就這樣成了。」不過,院牧事工在開荒的日子,也遇到不少困難,其中一個就是院內員工不太認識院牧的身份和角色。「不論是醫護或是病人,都對院牧的名字感到很陌生,他們也不明白院牧的工作;所以院牧需要很主動的去認識院內同事,特別是院長或主管級的同事,更要讓他們知道院牧是經過神學和專業的訓練,而並非一般的宗教人士。經過了一段日子,院牧的角色漸漸建立起來,並且得到醫院的信任和肯定。」陳牧師回顧過去,看見現在,亦心感欣慰。

隨著院牧服務的開展,院牧的專業訓練也有組織地建立起來。下一期的銀禧倒影,我們會回顧臨床牧關教育(CPE)在香港的歷史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