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聞有些人對臨床牧關教育(CPE)有誤解,認為它既源自美國,屬於西方文化,宗教信仰又開放,能否適切中國人的需要?筆者可以肯定它的實用性。臨床牧關教育並非一套硬崩崩的方程式,而是一套能提起牧者對自己內在動力有多點醒覺,敏感到自己的牧養模式如何影響著他人。因此,筆者願意藉這機會,根據美國臨床牧關教育協會所定的標準,分享它如何幫助牧者個人及其牧養關懷的成長。
CPE起源於二十世紀初期,當時教會重視的是救恩。怎樣講解神學?聖經怎樣演譯得最適切?但忽略了一個問題:神學如何實際性或信仰如何實用性用於有需要的人身上。不只是在課室或教會研究神學,而是神學如何實踐在人的生活、生命或危機中,這是一班神學生、教牧開始探討的問題。臨床牧關教育訓練有六個目的:
一、幫助學員更醒覺自己的牧者身份
接受CPE訓練的學員有很多,包括牧師、傳道人,也有醫護人員、社工、醫生、物理治療師或其他專業人員。雖然有些學員沒有接受傳統神學的訓練,但他們也有牧者的心腸,就是關心對方,以信仰去幫助別人。在病房內,照顧病人也是牧養;在監獄內,透過關心、談話、為他們祈禱,也是將福音帶給他們,並非只有牧師所做的才是牧養。此外,透過參與醫護人員的會議,更加刺激學員去看人的全面,為病人祈禱。
二、幫助學員達成個人自定的成長目標
這包括個人成長和專業成長,針對個人的事奉需要而訂立目標。或在個人方面,個人的創傷、個人成長的背景如何影響一個人。透過小組留意自己的目標,先處理個人問題,再思想這問題如何連繫到事奉。透過小組、個別督導、反省、接觸對方,幫助學習達成目標。得到理論後,進行實習,有問題時再與督導商量,這是理論和實踐即時並用的訓練。
三、幫助學員個人特質和牧養功能作整合
CPE探討學員本身長處,盡量在事奉中發揮他的長處;對於他的弱點,可以透過小組的角色扮演去改善。同時,鼓勵學員提出個人問題(personal issue),不單像輔導般引導他講出感受,並且探究這個人問題在事奉中有甚麼影響。CPE幫助學員將個人的經驗轉化為牧養的工具,牧養有需要的人。
四、幫助學員適當運用神學和行為科學的知識
將神學理念實際應用出來,和當事人的行為作一個配合。教導學員從一個整全的角度來看一個病人,不單要看當事人的信仰對其有何意義,還要看當事人經歷這個病所引發在行為上、生活上、自我形象上的改變。例如:一個患癌症的病人的面貌會有改變,別人會覺得他醜陋,令其感覺自卑。繼而抽離這個社會,這是他行為上的改變。但在神的眼中會如何看他,人眼中的他是醜,耶穌基督曾接觸痲瘋病人,那些別人不會接觸的人,耶穌也會去接觸。將這套神學觀念帶給他,並藉著自己的實踐,關心他、接觸他。或許他還有其他問題,例如:社會問題,覺得自己在社會上沒用,負累這個社會……,所以,學員要從社會性、神學性、心理性、醫學上的問題,為病人度身訂造一個福音。此外,個人對神的認識、與神的關係亦會影響對病人傳遞福音。例如:經驗到神的寬恕、神的慈愛、神的同在、神聽祈禱,自然會將這福音帶到病人身上,更加落實。故此,只要和神有親密關係,對神認識,事奉工作已經事半功倍。
五、幫助學員醒覺其態度、價值觀、假設,對於事奉或對關懷人的影響
態度是誠懇,但價值觀、假設能源在哪裏呢?例如:赦免是一個重要的價值觀,因為赦免人,神才會赦免我們。但是一個人背後的經驗會令饒恕別人很難辦到。舉例,有一次在美國教學時,提出饒恕是一個個人重要價值觀,自己父親做錯了事,後來,我饒恕了他,是因為本著聖經教導。但有一位學生聽後,覺很很憤怒,因為她不能饒恕自己的父親,因為他的父親在她年幼時強姦了她,令她身心靈受到無可改變的創傷。我可以饒恕父親,因他作的錯事不在我身上,饒恕當然容易;但那學生父親作的錯在那學生身上,當然不是容易饒恕了。惟有勸她減少對父親憤怒便算了。
教導學員幫助當事人認識其價值觀和假設,如何影響其面對衝擊,將其昇華。另外,CPE著重行動、反省、再行動的模式,留意自己的行為,是否一些假設造成心理阻礙或價值觀的影響,反省後,再行動。
六、幫助學員醒覺社會文化對人的影響
家庭傳統觀念瓦解,對病人有甚麼衝擊?幫助學員留意病人的社會性問題,例如:年齡、性別、地位、收入、職業、教育背景、成長背景,這些都會影響每一位病人。關心病人不單要從疾病角度去看,而是要從深層看,從全面去關心他。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及社會架構,東西文化固然有差異,就是連中國本土亦「一處鄉村一處例」。在關懷輔導對方時,亦不能單從「傳福音」入手,先瞭解他所接受的文化,尤其對於疾病的處理、理解。例如:一個成長於重男輕女的文化的人,一向被家人忽略,習慣了獨自面對艱難。所以,一旦危機出現,她自然地就會將情緒抑壓下去,不找任何人傾訴。作為牧者,我們該扮演神是怎樣的一位神去幫助她?另一種明顯的文化是「中國人切密談死、癌症等字眼」,好像提了就會不吉利,這直接影響到病者與家人的溝通,大家相對無言。臨床牧關教育指引學員如何成為兩者的橋樑,幫助雙方的溝通;又如何成為神的代表,介入兩者的生命中,陪伴他們度過這段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