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當年,由於事工剛剛起步,人才和財力的資源都十分匱乏,所以出版的工作十分吃力。而主編一職,亦是由義工擔任。創刊號的主編是當時剛退休的葉植文校長負責,但他做了兩期,就把棒子交給另一位義工鄭佩玲姊妹,不知是否太難,她亦只是做了三期,又把棒子交給潘鮑慧晶,潘太是一位熱愛文字的人,自己亦有不少文章集結出版。結果,潘太在主編的位置由91年11月一直坐到96年底,她算得上是《慈聲》的開彊功臣。
《慈聲》除了第一期是出版6,000份之外,第二期就提升到10,000份,第三期又升到12,000份,期間甚至達到15,000份的印刷,但整體而言,皆保持在11,000-12,000份之間,至今仍是一樣。
至於早期的《慈聲》,由於撰稿的人有限,所以篇幅亦比較簡單。總幹事心聲(即今日的「慈聲牧語」)當然是必備之選,由於院牧服務仍是新鮮事物,所以院牧室介紹就是當然的專欄,由第2期到36期,從無間斷,第37期開始才暫時停了。但到了48期,即99年羅杰才牧師上任總幹事,並且接手當上《慈聲》主編,又從〈院牧剪影〉和〈院牧團隊〉的角度著筆,所以這個專欄又再登場,直至第95期,即06年底。或許這時院牧服務已廣為人知,而院牧室的一般人事配搭已無太多著墨的空間,所以就停下來,直到如今。日後會否又再恢復,相信還是要因應現實。
雖然《慈聲》是一份宣揚心靈關顧的刊物,但由於早期執筆的人不多,所以這方面的文章相當有限,因此內容仍是以報導事工為主,並介紹相關復康組織、健康資訊、見證和同工剪影等。99年羅傑才牧師擔任總幹事和主編之後,把《慈聲》定位為事工刊物,而不是機構刊物,並且著力拓闊內容,這時《慈聲》稍稍增加了關於牧關方面的文字,但礙於篇幅,改變亦相當有限。
由於《慈聲》是院牧聯會和院牧事工一個相當重要的平台,但隨著社會的變化和事工的發展,這份只有A5 Size的小刊物,已有太多的局限。所以在03年開始,《慈聲》改為現在的Size,並且封面用彩色代替單色。
由於版面大了,文字和設計的空間也多了。這時的《慈聲》增加了〈醫療把脈〉,邀請一些學者撰文,評議醫療政策及現像,亦增加〈探病錦囊〉、〈CPE探真〉、〈心健靈康〉、〈院牧心箋〉和〈生命故事〉等內容,從一項並不是非常科學、也不是十分準確的「調查」所知,新的《慈聲》頗受肯定。
作為一份由機構出版的事工刊物,《慈聲》在這個印刷品氾濫的社會,仍然受到肯定,可以說是對一些曾經耕耘、現在灌溉的人一個很大的鼓勵。最初,陳一華牧師籌辦《慈聲》,原意是希望以《慈聲》喚起更多人關心醫院裏病人的需要。經過了十六年多,整整100期,《慈聲》仍不改初衷。
至於《慈聲》另一個目的,關懷醫院裏的病人,由於內容有限,這方面一直未能充分表達。但如今院牧聯會出版了《關心》,正好填補了這個需要,或許《慈聲》亦可以更專注的著力在醫院牧關的題目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