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人導心 傳承使命

領人導心 傳承使命

專訪:九龍西聯網護理總經理‧瑪嘉烈醫院護理總經理‧北大嶼山護理總經理 ─ 蔡沛華先生

蔡沛華先生簡歷:

  • 1983年於香港瑪麗醫院護士學校畢業後,被調派到瑪嘉烈醫院出任註冊護士。
  • 1997年任瑪嘉烈醫院急症室部門運作經理。
  • 2008年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並於2014年獲香港護理專科學院急症科院士資格。
  • 2011年獲晉升出任九龍西醫院聯網護理總經理暨瑪嘉烈醫院護理總經理,
  • 2013年兼任北大嶼山醫院護理總經理。

□:蔡沛華先生  ■:盧惠銓牧師  整理:梁婉琴

■:讀者對「護頭」的入行故事大多感興趣,不如訪問就由你的「入行」開始?

□:當上護士實在可以用「機緣巧合」來形容。當年中七畢業後在一間照顧中度弱智兒童的院舍工作,經常接觸到社工和護士。我覺得這兩個工種都很有意義,不過我認為當「北斗星」挑戰會更大,所以希望日後可以成為一名社工。當時兒童院舍的院長太太正是一位護士,而適逢1980年政府聘請註冊護士學生,她便游說我投考,心想一試也是無妨,不過同時間我又申請報讀社工課程。沒想過很快便收到護士學生的取錄通知,而且隨即開始接受培訓。當年的學護除有生活津貼,更有宿舍居住,對於我這個清貧子弟,也實在是一個很吸引和適切的安排。實習期間體會從照顧病人中得到信任和滿足感,而當年病人對醫護也是十分尊重的,所以對醫院也越來越有歸屬感,最後決定專心做好護理的工作,便放下了當社工的念頭。

■:你在瑪嘉烈醫院服務多年,當年沙士爆發,作為急症室的護士主管,你的角色是甚麼?

□:還記得2003年3月26日,淘大花園爆發的疫情十分嚴峻,醫管局總部下令瑪嘉烈將成為接收沙士病人的醫院,我們便立即進入「作戰」狀態,並在三天內轉送1,500位病人到其他地方,以便騰出足夠空間接收沙士病人。當年急症室發揮了兩個功用,包括接收轉介而來的疑似沙士病人,並替他們做初步檢查;其次就是作為醫護員工的職員診所和後勤基地。另外,我也承擔起沙士事故協調中心的統籌角色,負責每天向總部報告確診和死亡個案,以便向外公佈,讓公眾對疫情的進展有更清楚的掌握。

■:沙士一疫香港不幸成了重災區,對醫院帶來挑戰以外,相信從中也給你不少深刻體會和學習。可否和我們分享其中點滴?

□:沙士的經歷實在是畢生難忘,記憶中有不少傷感的片段,但也不乏令人鼓舞的場面。雖然本院內沒有醫護同事因感染沙士殉職,但不少同事卻因為被調派到深切治療部工作而受到感染。記得我獨自到隔離病房探望受感染的同事時,見到他們與死神搏鬥,十分難過,更是流下眼淚。其實沙士一疫中前線醫護人員都充分表現出專業和犧牲的情操,實在值得每一個香港人稱讚和肯定。而市民亦用了各種方式支持和表揚醫護人員,不論是實質的和精神上的,這些都讓同事們感到安慰和鼓勵。經此一疫,醫院對傳染病和防感染的意識也大大提高了,相應的設備和措施也增加了。從沙士這危機事故中,亦讓我們更明白團隊合作和有效指揮的重要。

■:經過多年累積的經驗,現時你是如何實踐領導和管理?對於護理的素質,你認為如何可以傳承給下一代?

□:我認為「領導」包涵了「領人」和「導心」。帶領和服從固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達到上下一心,也就是管理層所做的必須令到員工心悅誠服。因此上司需要更多與下屬坦誠溝通,聆聽和同理下屬的困難和需要,並且給予適切的指導、資源和協助,而不是袖手旁觀,甚至落井下石。尤其新一代的同事,他們更需要上司多加讚賞和鼓勵,從而建立他們的自信心和抗逆力。我更常常鼓勵資深的同事要樹立好榜樣,所謂「潛而默化」,後輩的工作態度和護理質素的提升也必然指日可待。

與此同時,我亦勉勵年輕的同事要多觀察、多發問、多承擔,對人對事都要抱積極和客觀的態度。更重要是他們需要培養對護理工作的熱誠和使命感,不要只得「三分鐘熱度」。現代護理已邁向多元化的專科發展,我常說:「大家在同一個起點、將來可以有不一樣的精彩」。同事們可以選擇理想的專科進深學習,為長遠的目標和前途努力,並為護理專業發放更大的光芒。相信若他們能夠珍惜機會,將來必定會有美好前程。

■:今年是瑪嘉烈和葵涌醫院院牧服務踏入第三十年。對於院牧服務和院牧的角色,你會如何評價?如何看彼此的合作?

□:多年來院牧的工作都是默默耕耘,院牧服務在醫院為病人提供「全人醫治」這目標上,發揮了重要的角色和作用。病人的需要包括了身體和心靈,很多時候護理工作也未能兼顧後者。因為開解和關懷病人都需要時間和合適的方法,也就是院牧的專長。從很多個案都看到院牧的介入確實使到病人和家屬都得到情緒的疏導和支援,尤其是好幾次大型災難事故,包括多年前的美孚大火,還有屯門的嚴重巴士車禍等。其實每逢遇上這些大型事故,醫護同事都已應接不下,但家屬突然失去摯親的哀痛和創傷,卻又是最需要及時處理和幫忙。院牧作為醫院的突發事故支援小組(CIST)成員之一,就能夠和醫護團隊緊密配合,並在適當的時候陪伴和安慰家屬。多年的合作和信任實在十分難得,而院牧服務的價值也是醫護同事有目共睹的,相信未來大家都會有更多的合作,讓病人和家屬都得到更全面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