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浸信會醫院總護士長—陳玉嬋女士
陳玉嬋女士簡歷:
1984年獲香港註冊護士專業資格。
1993年取得護理學士學位,2008年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曾於醫院管理局轄下醫院及數間私家醫院擔任臨床及管理工作。
2016年起擔任香港浸信會醫院總護士長。
□:陳玉嬋女士 ■:盧惠銓牧師 整理:梁婉琴
■:當年投身護理是否有甚麼特別原因?過程又是如何?
□:話說我十多歲時患上大病,在公立醫院做了一個大手術,更入住了深切治療部。在醫院一個月的時間裡,護士姐姐都悉心照顧我。有趣的是我發現她們有的穿紅色制服,有的則穿藍色,心裡不禁好奇。記得某天晚上,有位「紅衫魚」護士姐姐把我從睡夢中叫醒,說要跟我分享她的喜悅,原來她終於完成實習課程,明天就可以換上藍色制服了。我深深感受到她那份自豪感,以能夠成為護士為榮。 當中五畢業後,不期然想起昔日住院時護士們開心工作的片段,加上自己出身基層,很想有一份收入穩定和有前途的職業,於是決定投考護士。最初去信葛量洪醫院,對方回覆時才知道自己的成績原來應該報讀註冊護士,於是被轉介及報讀養和護校。畢業後在養和工作了十年,期間亦完成了護士學位課程。
■:從事過多年前線護理工作,有哪些深刻的個案和體會?
□:當我成為護士後,早期的時間是在洗腎房工作,由於當年病人可以換腎的比例比現在少,所以病人大多需要長年累月的接受洗腎,而且過程中都要承受不少身體的反應,實在相當辛苦。作為護士,我覺得自己的角色不應止於一個操作員,而是要更進一步幫助他們。我便把從進修中所得的相關知識向病人灌輸,教導他們如何控制飲食,知道他們都從中得到幫助,實在感到欣慰。 另一個深刻的經歷發生在深切治療部。記得有一位年青男病人,他已進入癌症末期,經過多次手術、化療,一直表現得很積極及堅強,但有一次當同事要重新為他打點滴時,他不但抗拒而且情緒反應很大。我便走到他的床前,嘗試了解他的感受,怎料他突然嚎哭起來,我知道他需要抒發情緒,便拍拍他的手和遞上紙巾。約一小時後回去,他的情緒平伏多了,也願意給我們再試。這個經驗再次提醒我懂得同理病人感受的重要。
■:除了私家醫院,你也曾在公營醫院服務,你會怎樣形容兩者在護理服務上的異同?
□:若從硬件來看,公營醫院有龐大的政府撥款,原則上資源是充裕的;相反地,私家醫院都是自付盈虧,若要增加或優化硬件,就必需有足夠的收入來源。不過在軟件方面,特別是前線護理,我認為兩者不應該有分別,因為大家都是以照顧病人為中心。無疑在現實處境裡,求診人士對兩者的服務期望確實有所不同。回想當年在公營醫院工作,雖然主力負責行政管理,但都會抽時間去巡房,接觸病人及家屬;現在我重回浸會,同樣會到病房去,目的就是要了解前線的情況,使服務能更適切病人和家屬的需要。
■:你如何看護理的召命?又如何幫助下一代培養和實踐出來?
□:從事護理工作的確需要有一份召命感,知識和經驗固然需要,但護理的核心價值才是最重要,也就是一份從心而發的關愛。這個核心價值好比房屋的根基,若缺少了這根基,房子就不能建築得穩固。要讓下一代明白護理的核心價值必須由教育開始,除了教授知識,更要鼓勵他們多與病人互動,提升溝通的能力,同理病人的感受,這樣才不至機械式地工作。年輕一代有幹勁,但需要更多體諒別人、易地而處;其實處人處事懂得將心比己也適用於年資高、經驗多的同事,所以我也努力在護理團隊中推動關愛的文化,幫助同事在工作中實踐出來,包括同事與同事之間、病房以至部門之間。核心價值不但要實踐出來,更需要以身教傳承給下一代。
■:浸會是一間有基督教背景的醫院,對於整體的院牧服務,你有甚麼觀察和意見?如何更緊密地與護理團隊合作,更有效地發揮其角色,達至全人醫治的目標?
□:感恩醫院一直都有院牧團隊,他們每天穿梭不同病房探訪和關懷病人,照顧他們靈性上的需要。全人醫治包括身、心、社、靈,而最了解病人身體方面的需要莫過於護理的同事,所以前線同事和院牧的配合尤為重要;若能夠在最適切的時候轉介給院牧,對病人和家屬的幫助效益必然會更大。記得有一次我到深切治療部巡房,見到一位年青的癌症病人,她因為多次復發和接受治療,身體不但虛弱,更是非常疼痛,甚至連止痛藥也不能減輕痛楚,她問我可否請院牧來為她讀聖經。這個案說明了前線同事實在需要發揮作為橋樑的角色,而我們亦需要從有效渠道讓同事更清楚院牧服務的理念,促進彼此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