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若重溫今年三月、五月、七月及九月號《慈聲》的編見,會發現均以院牧專業發展十年調查為焦點。想不到這個看似小型的問卷調查,從構思、草擬、修訂、執行、統計、整理,以至初步發布,足足用上了一年半的時間。然而,若以為公布了結果,撰寫了報告便是完成任務,那就是一個很不美麗的誤會。
多年來,都聽過政府或民間組織於需要時會委託大學或專門提供民意研究的機構進行問卷調查,這些項目多數已獲得財政撥款及人力資助,調查結果經統計分析及發布後便會發還有關單位,有的會推動制定或修訂相關政策,有的會促成執行具體建議,亦有不少只是得個瞭解後便不了了之。市民的參與及回應,多數止於表達意見,甚少需要承擔後續的跟進。
近年,也有主內同道在修讀或進修神學課程期間,有興趣以本港院牧服務或臨床牧關教育發展為題撰寫畢業論文,因而進行過不同形式的訪問或問卷調查,再經整合與反省後,從第三者角度提出寶貴的意見。這些論文最終獲指導老師或評審委員會考核通過,同道們完成了學業,唯這些論文的讀者人數相對較少,而論文內的寶貴建議,有的需要進一步研究,有的短期內難於落實跟進。要辨識及分析問題所在並非最難,只是怎樣在現階段解決這些問題,才是最具挑戰。原來從「知道」去到「做到」,必須先有合適的平台與人才,過程中亦有可能要經過漫長的旅程,而並非理所當然的事。
在問卷裡選上一個回應,對比要為著自己選上的回應而作出相應承擔,後者比前者更重要,也是成敗關鍵所在。若「十分同意」與「同意」的人多,卻缺乏願意且有能力的人作出跟進,那就很難會看見改變。牧者與其他助人專業人員,在臨床服侍過程中,都十分重視為自己提供的意見負責任。盼望我們的院牧與事委們,都以相同的態度看待自己在問卷裡作出的回應。
今次院牧專業發展委員會進行的問卷調查,既沒有額外的財政撥款聘用外間機構辦理,也沒有額外的研究員協助,只得靠委員及同工們以有限的時間與智慧盡力而為。最獨特之處是參與回應問卷的院牧及事委們,並非民間普羅大眾,而是未來院牧專業發展的重要持分者,甚或是政策的制定者、推動者及參與者。他們的回應除了是意見,更是蘊含著後續的承擔與責任,很需要為選上的回應願意再行多步。調查完了,報告寫了,這不是結束,而是下一步的開始,要聯繫與鼓勵院牧與事委們,一起具體落實那些「十分同意」與「同意」的取向,以免過去的努力最終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