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完成了一年的任務,又踏進了新一個年度。時間過得真快,院牧服務三十周年的慶典好像才過了不久,明年(2019)就是院牧服務在公營醫院開設三十五周年了。一直以來,醫院院牧服務與地區教會和醫護團隊這兩個重要持分者關係密切。教會支持院牧事工,視為傳遞愛的福音,延伸及踐行基督囑咐的「大使命」;醫護團隊支持院牧事工,是因為這服務有助圓滿全人醫治的使命與目標。
過去幾年,因著公務關係,透過各類邀約、拜訪與人物專訪等,跟不同的教會領袖、神學院教授、高級醫護管理人員、醫學及護理院校的負責人,以至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接觸多了,發現到「院牧事工」經過多年來的推動與發展,這名稱已真的沒有像早年般陌生。然而,隨著年代及管治文化的改變與人事更替,當中雖有不少人對此服務確實有所聽聞,並對其意義與價值予以肯定,但對院牧如何在臨床實務上進行心靈關顧,還缺少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有部分教牧同道,透過參與地區院牧事工,或修讀臨床牧關教育課程,更有少部分成為了醫院義務院牧,他們有較多機會親身體會醫院的心靈關懷服侍;有個別臨床牧關訓練中心也有為醫護學生提供心靈關懷課程,藉著課堂理論及臨床實習,盼望有助下一代前線醫護人員對此專職服侍有更具體的認識。醫療科學的進步當然有助解決許多從前無法處理的生理與病理問題,只是人對病患的憂慮與恐懼,愈受重視的醫患關係,以至錯綜複雜的生命倫理,卻不能單靠醫療科學來應對。
現代醫療管理很重視憑證(evidence)、關鍵績效指標(KPI)及差距分析(gap analysis)等。近年公、私營醫院都很重視且進行過不少「病人經驗及服務滿意度調查」。就去年發布的一項相關調查中,受訪對象對本地醫療服務裡大部分項目都予以高度讚賞,相比之下同時亦顯示出個別範疇未如理想,其中包括:「如果你對自己的病情/治療有憂慮或恐懼,醫護人員有沒有就你的情況與你討論/安撫你?」、「你有沒有參與決定你的護理及治療?」、「除了醫生及護士外,你怎樣評價其他醫護人員對你的護理/照顧?」1
類似的調查結果提供了憑證,從某些未如理想的指標中顯明了現存的服務差距。仔細想想,以上提及的範疇,豈不是院牧每天在臨床探訪關懷中恆常觸踫到的處境。到底現時患者、家屬及醫護,是如何經驗、定位與評價院牧的關懷?院牧事工在這些服務差距上,怎可作出更適切的貢獻?值得同道們一起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