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火熱的心服侍 — 楊佩君

帶著火熱的心服侍 — 楊佩君

 余靄明 

當楊院牧知道是次負責採寫的是新任同工,她率先發揮作為院牧的本能,先主動認識和表達關心,顯出院牧平日關顧別人是怎樣的。原來她不是天生就是主動的人,兒時的經歷為她帶來較安靜的性格……

受保護的童年

楊院牧生於小康之家,有父母及一姊一兄。父母個性勤奮刻苦,雖重男輕女,但態度開明,容讓子女自由發展。楊院牧自小與母親的關係較親密,基於一歲時一次持續發燒,導致右邊身、尤其是右手的活動能力受到影響。楊媽多年來帶她尋遍中、西醫去醫治,因而感受到媽媽的愛和犧牲。

因為身體的軟弱,楊院牧自小受家庭加倍的保護,不許她參與具風險的活動如行山、運動等,亦不能到處逛,個性因此較為安靜,但心裡卻充滿好奇。在高中時,偶然看見居所附近教會的參加者表現得很開心,於是她就走進去教會看個究竟,結果就被邀請參加團契,開始教會的生活。

尋找工作與經歷神

中五畢業後,由於成績一般,楊院牧決定尋找工作踏出社會,起初並不太順利。在一次見工後很迷茫地站在碼頭旁邊,剛巧下雨,途人見她鬱鬱寡歡的樣子,更以為她想跳海。就在此時,她腦海浮現一段從未讀過的聖經:「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這經文在她腦海不斷盤旋,令她由憂愁迷茫變為喜樂平安。回家路上,她收到電話,終於獲得她人生第一份工作。這事以後,她知道她所信的是一位又真又活的神,於是對信仰認真起來,更在教會開始參與不同事奉。

經過兩份工作後,楊院牧發現自己更想從事與人有關的工作,於是轉職至社福機構。雖是文職,但有機會接觸精神康復者及與他們傾談。可能大家會好奇:楊院牧一直個性文靜,為何想從事與人有關的工作呢?原來她在教會團契看見一位弟兄由「壞孩子」變成「好孩子」,更願意全時間奉獻自己事奉神,後來有幸參加他的畢業禮,因而接觸到伯特利神學院。當知道該神學院有輔導課程,心想輔導可以幫助一些面對情緒受困擾的人,因為自己也經過人生的低谷,同時可以透過課程認識自己更多,加上弟兄畢業見證的影響下,於是她一邊在社福機構工作,一邊在神學院修畢輔導文憑課程,既有生命與信仰的成長,更讓她在工作中學以至用。

牧會的體驗與院牧的心志

完成輔導課程後,楊院牧開始求問神服侍的方向。她自身的經歷,還有面對親友患病及臨終的經歷,加上修讀輔導課程後的轉變,更喜歡與人接觸,因此有感動要全時間修讀神學,將來成為院牧。為了更清楚神的心意,她花了兩年多時間去祈禱、等候及求證,亦坦然與父母分享從神的領受,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心志和決定,加上姊姊的支持,願意全力分擔家中的經濟,最終她再次進入伯特利神學院全時間修讀神學。

2009年,楊院牧完成神學訓練後,希望開始院牧的服侍,遂與一、兩間醫院的院牧部接觸,但他們都提議她先在教會牧會吸取經驗。當時她不明白,但仍願意順服,並先後在兩間堂會作傳道人。神透過牧會的事奉去塑造她,讓她開闊了在神國的眼界,對她日後在醫院服侍很有幫助,牧會並沒有令她對院牧事奉的火熱減退。2015年,她事奉的堂會在人手安排上出現調動,令她再次尋問院牧事奉的方向。在一次個人安靜時間裡,神鼓勵她去嘗試,於是她接觸律敦治醫院院牧團隊,很快就通過面試,開始院牧的事奉。

院牧以神的「代言人」這身分服侍

轉眼間,院牧事奉已踏入第四年,楊院牧的事奉熱心不但無減,更在牧養的質素上漸趨成熟。「最初是『心口掛個勇字』,很想為病人做多一些,現在學習『放慢一點』,就是調整一下如何更有效及適切的關懷及陪伴病人與家屬。」

紓緩科一向予人沈重的感覺,但對楊院牧而言,能夠以神的「代言人」這身分陪伴臨終病人及家屬,是一件感恩及榮幸的事。她憶述曾遇上一位年約廿多歲的病人,因癌症擴散入住紓緩科病房,身體雖然虛弱,對神的信心卻絲毫不變,相信神仍愛她,所以她也愛身邊的人。在一次探訪,楊院牧問她有何代禱需要,她反回答:「楊院牧,你要經常探望病人也辛苦了,我可以怎樣為你代禱?」這個回應,令楊院牧甚受感動,且與她及其家人逐漸建立更深的關係,更常常一起禱告,最後陪伴著家人送這病人走上最後一程。

除了病人,楊院牧亦積極關心醫護同事。她刻意不帶飯盒,午膳時間到醫院飯堂,與醫護人員一起午膳,藉此認識及關心他們。她認為作為神所呼召的僕人,院牧也是要走出去關心別人,像耶穌傳道時那樣:「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裏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祂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

不斷反思和持續進修

楊院牧在全時間讀神學期間,因著課程要求已完成了臨床牧關教育(CPE)第一單元。當上院牧後,她仍積極進修CPE,在院牧事工聯會修畢第二單元,並剛在伯特利神學院修畢第三單元。她亦有意繼續進修關於生死教育、哀傷輔導等課程,期望有助她更適切地關懷病患者及家屬。她記得一位老師的教導:「作為院牧,技巧固然需要,但牧者的品格、愛心及心志更為重要。」所以她透過課程學習及提升技巧之餘,更著重反思生命,重整自己、與神、與人的關係。她認為,院牧作為神的「代言人」去探望病人,個人靈性和與神的關係是很重要的,她不時會自省反思,祈求神賜予合適的話去回應病人。她希望自己的靈命與技巧都更成熟,繼續在院牧的服侍上盡心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