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初應邀出席醫院管理局舉辦的研討大會,應屆大會以未來長期病患的管理及基層醫療為焦點,幾位主禮嘉賓的開幕演辭中均提到,以現時掌握的憑證,包括人均壽命持續上升,長期病患趨向多樣化、複雜化、年輕化,醫療服務必須社區化、科技化……等等,已有充分數據作出預計,若要達成「市民健康、員工開心、大眾信賴」這願景,前路還有多遠!要實踐「與民攜手、保健安康」這使命,挑戰仍有多大!面對這可知的未來,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地區賢能都致力出謀獻策,鼓勵各持分者作出部署,好讓社會能夠對應迎面而來的挑戰。
社會學倡議原始社會有五大體制,包括政治、教育、經濟、家庭及宗教;看來「醫療」已是後現代社會裡另一個舉足輕重、影響深遠的體制。由於掌握的憑證並非危言聳聽,更非胡亂誇大其事,所以及早以認真的態度作出準備,是一個負責任的管治文化。至於部署最終能否奏效,則涉及天時、地利與人和等許多因素,無人能絕對作出保證。然而,有所準備總比沒準備好!
歷史教導我們要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這都是先賢從生活體驗中累積過來的智慧。明年是院牧事工在本地公營醫院內設立35周年。若說未來醫療服務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愈趨複雜的話,院牧事工又怎可、甚或怎能獨善其身,不受影響!故此,院牧們除了忠心埋首於每天的牧養探訪裡,也必須與事工委員會一起具備遠見,洞悉未來服務形態、環境及需求的變化,及早作出相應部署。
相信可見的未來,公營醫院會持續開放給不同宗教團體同時參與心靈關顧服務,而前線醫護人員對院牧服務的質素要求只會愈來愈高,期望院牧更能與跨專科專職醫療人員一起合作,為病者提供名副其實的全人醫治服務。由於醫療科學發展迅速,一方面可提供更多卻可能具爭議性的醫療介入方案;但與此同時,院牧遇上涉及醫療倫理抉擇的牧養處境也相應增多。
鑑於未來整體醫療服務的需求只會不斷增加,按現時情況推算,院牧在人力資源上更見供不應求。可是,現時院牧平均年齡偏高,退休潮將至,除主管人手青黃不接之外,院牧後晉的補給更有可能進少退多,形成人手愈來愈緊絀。既然這一切憑證都是已知的事實,作為天國事工的好管家,必須懇求莊稼之主,呼召更多合祂心意的僕人,也要為這些蒙召的牧者,在生命及牧養質素上提供適切的裝備。感恩那掌管院牧事工之主,已讓我們有此遠見,我們又怎能坐視不理,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