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中旬,有機會參與本地一個以生命倫理、專業精神及工作評核為重點的醫學教育會議。兩天的會議設有不同講座、研討會及工作坊。參加者包括來自香港、東南亞及至世界各地的學者、醫學教育工作者及關注醫學教育的同道,分享他們的研究心得、教學經驗與反省。院牧每天在醫院裡服侍,醫護人員是我們最近身且直接的夥伴之一。今天的醫學教育,正是培育明天的醫護人員及領袖。醫學教育的更新變化,對未來醫療文化與實務帶來的改變息息相關。如此說來,一個醫學教育會議為何會選擇以上這三個重點,必然事出有因。
眾所周知,現今醫療科學發展一日千里,許多從前被認為沒有可能的事都漸漸變得有可能。雖然醫療科學的突破確實給人類帶來不少「福祉」,但同時在生命倫理與專業道德上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當「可以」做的事情超出了「應該」做的事情的時候,每個決定都變得更複雜;當醫學知識在互聯網、各類媒體及電子平台裡成為「隨」手可得的資訊時,醫患關係的生態已起了很大變化;當研制新藥及療法的速度遜於病毒變異的速度時,醫療科學將要面對一個更嚴峻而不可知的未來;當人均壽命上升的速度高於醫護後晉投身服務的速度時,未來醫療服務的需求和壓力只會不斷加增。這也是院牧身處的服侍環境。
事實上,這會議的三個重點不只適用於醫學教育上,同樣對院牧事工的發展也有所啟迪。早於十年前,北美的專業院牧評審標準已逐漸引入生命倫理的知能。本地院牧同道現有的神學及臨床牧關訓練,在這方面仍較薄弱,我們有需要將勤補拙。院牧的專業不能單靠知識,而是以牧者的生命把信仰與行為科學整合起來,在醫療環境裡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心靈關顧,且要經得起主觀與客觀的評核。
想起《論語‧衛靈公》一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表面看似只要有合用的工具便能成就美事;想深一層,倘若工匠有了利器卻其心不正,那後果就可能更壞。院牧的「器」是甚麼?也許是召命、內涵與修養,遠勝於頭腦上的知識與技巧。但願這也是別人從院牧的專職服侍裡所看得見的素質。
感謝有您這位關心者常常藉著禱告與奉獻守望這神聖的事工。使我們得以不斷「利其器」、「善其事」。願主賜福您!
您的弟兄
盧惠銓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