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重塑的開始

生命重塑的開始

 劉麗儀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臨床牧關教育受訓督導 

讓我以一個關於我的生命故事來開始吧!我生於一個貧苦的家庭,四兄弟姊妹之中排行第三,由於家境清貧,生活困難,父母需出外工作,並經常因經濟問題吵架。當他們衝突時,我會感到很不安,害怕父母會分離,故此很想幫手調停,平息他們的衝突。原來幼年時我不知不覺間長期忍受了這種不偷快的情境,也默默地承受著這些壓力,塑造了日後我傾向逃避衝突的性格。

透過CPE的學習及反省,我發現自己多會以討好及調停來面對人際衝突。記得其中一次督導人際互動小組中,兩位學員因不同意見產生衝突。爭論了好一陣子,當時我只是在觀察及聆聽,但內心卻感到焦急。同時,我察醒覺到自己很想即時介入,調停平息當下的衝突。由於我意識到自己的內心感受,於是嘗試安靜自己,並學習全然的臨在,聆聽清楚整個互動過程,讓自己有更多選擇的空間才作出適切的干預,並從中學習如何更正確的處理衝突。

以上只是生命重塑的其中一個例子。CPE的學習過程,幫助我發現自己如何受著過往成長經歷所影響,從而尋找改變的方向,令生命重塑起來,而這個重塑過程,往往包括了以下三種體會。

使命與實踐的學習

我從教會傳道,後來轉變為醫院院牧,及至現在接受CPE督導訓練。過程中我不斷反思,何謂我的牧者身份?我看牧者的身份(pastoral identity)正是一個忠心見證人所承擔的召命(vocation),「召命」根源於拉丁文voice(聲音)一辭,不是指我追求的目標,而是我聽到的召喚。神學家潘霍華強調信仰的生命本身就是呼召:「教會和它的成員蒙召在世界上好像上帝旨意忠心的見證人那樣生活 。」信仰群體有上帝所賜的使命(mission),牧者也有上帝所賜的召命,這是我的認信。我重視CPE課程的三個功能:一、提供牧養關顧的教育,透過臨床實踐促進牧者自我反省,達致生命及事奉上的成長;二、幫助牧者從神學及個人信仰傳統中建立牧養關懷的基礎;三、幫助牧者尋找及確立自己的召命(牧者身份),認清自己獨特的恩賜和限制。

和諧與衝突的學習

 CPE學習活動大多以小組形式進行。開始時督導會盡量培養組員之間互信的氣氛,減少學員的焦慮壓力,以幫助學員在感到安全的氣氛中學習,從而提升小組學習的果效。這時候的小組往往會出現較和諧的局面。然而當小組步入工作階段時,衝突往往也同時出現,以下是其中一個例子:

AL(化名)是神學生,主動學習,態度認真,分析力強,領悟力高,願意接受挑戰,且對自己要求高。當AL在中期評估過程中表述她與其他同儕的關係時,她寫下了一些負面的評價。AL反省到自己對別人有要求,很快用自己的尺量度別人,把人歸類。這樣的分類,令一位男同學面容繃緊,顯示出很不滿的表情。當時有不同的學員表達自己的看法。此時,那位學員不滿被人這般批評,督導邀請AL直接向這學員對話,她便解釋這是因自己將弟弟的影子,投射在這學員身上。

督導幫助這學員明白她因過往的經歷、創傷,不斷影響她的信念、價值觀及假設。就如過往被父母的對待,使她形成對人的距離及不安感,形成自卑的形象。及後,督導引導他們澄清彼此接收的信息,從而讓這兩位學員各自表達他們的看法及感受。與此同時,督導也引導其他組員參與討論,表達他們的體驗,並分享他們在過程中的學習。

在這次小組衝突中,學員有機會透過對質及互相澄清的過程,體驗衝突可以是成長的動力,能幫助彼此的關係更進一步。在小組互動中,恰當地表達負面情緒,有時也可以成為人與人之間接觸的橋樑,坦誠表達自我感受,也能促進小組的關係,催化小組動力及發展。督導首要學習採取不同觀點去看問題,例如在衝突這課題上,開放讓學員真誠地表白自己的見解,反省衝突背後的意義,視衝突為學習的資源。學員也可以透過這次學習經驗反省自己的成長背景如何影響著他們處理衝突,甚至找到了新的意義。

獨立與群體的學習

CPE一方面看重個人為獨特的個體,因每個人都具備本身的優點及限制,無需執著與別人比較,只需彼此欣賞與尊重,這才是最重要。正如孔子主張「因材施教」,他很看重「個人獨特」的原則,會按學員的個別需要、情況及學習能力調校他的教學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同個人化的教學,若督導能按著學員的性格特質、學習模式及進度施教,能更有效地引導學員知道自己需要甚麼,並且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另一方面,CPE看重學員把獨立學習的經驗,在群體中分享,以及透過群體互動來達成個別學習目標。在小組中,督導經常引導學員反省及分享過往經驗如何影響他們現時的牧養關懷,然後邀請其他組員給予回饋,接著學員也有機會分享他從組員回饋中所領悟的心得,再反思如何把心得應用於牧關事奉中。透過群體學習,學員專注自己的學習目標,也關注其他組員的學習目標。組員學習貢獻自己幫助別人完成目標,也善用別人成為學習資源,完成自己的學習目標。

結論

透過CPE訓練,我不斷經歷生命的重塑,藉著學習過程幫助自己生命得著更新,有更健康的身心靈去牧養他人,包括建立人、教導人,幫助別人經歷生命的重塑與成長,作個心靈健康的牧者,這正是神給我的召命。正如Howard Clinebell指出,所有教牧關顧的目的是幫助人在愛自己、愛他人和愛神的能力中成長。我相信這是上帝給我的一份很特別的功課,在從掙扎中生命好像不斷在轉化。尤如一條細小的毛蟲,其中必須經歷結繭過程中的痛苦與無助,在繭中似乎是死了,最後卻能破繭而出,成為一隻美麗活潑的蝴蝶,生命變得不再一樣。作為牧者,這種成長經歷十分寶貴,幫助我們更深體會生命的本質,有助我們面對自己的生命,包括欣然接受自己的強項與不足,並不斷經驗生命的重塑。

參考文獻:
  1. M. Scott Peck. MD著,《心靈地圖》,天下文化出版,2005。
  2. 潘霍華著,《追隨基督》,道聲出版,1965。
  3. Gerald Corey著,《團體諮商的理論與實務》,楊智出版,1995。
  4. Clinebell, H.J., Basic Types of Pastoral Counseling. Revised ed. New York: Abingdon Press,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