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區院牧室服務五間不同醫院,包括了四間公立醫院、一間私家醫院。當中有急症醫院的、也有療養的,合共的病床有二千四百四十一張。但肩負起五院工作的就只有四位全職院牧、一位半職院牧和一位探訪幹事。由於團隊的人手有限,為求更能善用資源,每位院牧都有清楚的分工,並各自駐守不同的醫院,這種「各自為正」的模式正是沙田區醫院院牧事工的特色。
分工模式必須配合適當的安排,才能讓院牧在所負責的醫院中發揮最好的服侍。就以威爾斯親王醫院為例,由於是急症醫院,病人特別多,節奏特別快,因此院牧每日都要在作戰狀態,隨時效命。羅桂蓮院牧一直全時間駐守威院,至今已有五年,雖然每天的步伐都很急促,但她卻表示不覺得疲累,反而很喜歡這份挑戰,她說:「在威院會常常遇到突發的個案,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處理和作出合宜的決定,這正好給我很多發揮的空間和寶貴的學習;而每次當我似乎是孤軍作戰時,我更學懂倚靠神,並且祂會給我出人意外的平安,讓我可以處理得當。」
另外一位參與威院服侍的是陳惠芬院牧,但她並非全時間駐守威院,因需要同時兼顧沙田醫院的工作,而且在○四年仁安醫院開設院牧服務後,她更要每週到仁安醫院探訪病人。對於同時負責三院的工作,陳院牧表示她需要高度的靈活性:「每間醫院的文化都不一樣,公立醫院和私家醫院的分別就更加明顯。在威院,周圍都是人,湧湧擠擠,非常熱鬧;但一進到仁安,立即覺得十分寧靜,自己的步伐也要隨即減慢,連說話也要放輕聲音。至於探病方面,威院是開放式的,可隨意跟病人談話,但仁安卻有嚴謹的措施保障病人的空間。作為院牧,我必需掌握這些相異之處,並按著醫院和病人的特色去調較服侍的模式。」
沙田醫院雖然屬復康性質,但也有腫瘤和精神科,病人的需要絕對不比威院少。韋啟志院牧被派駐沙田醫院已超過兩年,他指出每天都有相當多的轉介個案,而在探訪工作以外,他更需要每週參與腫瘤科病室會議(Case Conference),匯報病人的康復進展和需要。對於院方給予院牧的重視,他感到很鼓舞;而醫院對院牧服務的期望亦成了一種推動力,令院牧更自覺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此外,韋院牧亦負責白普理寧養中心,由於是療養性質,且院方十分重視病人的休息空間,對家人和義工探病的限制較多,因此院牧成為了關顧病者的重要資源。
沙田慈氏護養院是一所長期療養院,病人住院的時間很長,且往往會在院內離世;院牧不但需要長時間陪伴病人,更要關顧他們的家人,可以說是另類的醫院服侍。負責的同工黃月嫦對慈氏的病人有著特別的負擔,因為在未上任探訪幹事之前,她已經在慈氏當了義工多年,而現在的服侍亦正好能發揮她的事奉恩賜。
從五院的分工,雖然是因應資源所限,但卻也經過不少心思的策劃。「其實我們只是按同工的經驗、恩賜和性格來分工,繼而作出適當的調配,務求以有限的資源取得最大的成效。」助理主任周美蘭院牧謙虛地回答。周院牧曾在醫院院牧事工服務多年,但她加入沙田區團隊卻只有一年多的時間,反要算是當中的「新人」了。要帶領一個完全陌生的團隊,周院牧認為:「作為新成員,當然有點戰戰兢兢,但同時間我很欣賞這個團隊,同工都很獨立,且對工作十分熱誠,每位都盡忠職守,我覺得他們是很好的『同路人』。」
至於領導的模式,周院牧認為同工們已非常獨當一面,並不需要很強的領導。她要扮演的角色反而是維繫和加強同工間彼此的溝通,但這方面卻因著人手不足的客觀因素而大受限制。「由於院牧分佈於不同醫院,平日很難有機會相聚,大家只有在每週的同工會才一起見面,但大多集中於分享事工和代禱,之後又回到各自的崗位去。」周院牧鎮守威院大本營,日常會透過電話聯絡個別的院牧,瞭解其他醫院的情況和需要。但在事工以外,她期望同工之間能夠在事奉和生命上有更多的交流、彼此有更多的分擔和支持。
這個期望當然也是其他院牧的心聲,特別是剛於去年底才加入的劉寶珠院牧,因她是部份時間同工,專駐威院關懷醫護人員,所以與其他同工碰面的時間就更少。「我知道大家都很忙,所以經常來去匆匆,盼望日後可以有更多的認識、有更強的內聚力。」或許這也表示了,雖然現有的同工大都可以獨當一面,各自為「正」,但整個團隊,仍是需要有更多的合作和交流。但願他們可以有更多的同工,組成一個更精采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