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朗醫院是經常都有哭聲的,但這裏依然有笑。」讓人感到親切,平易近人的楊麗玲院牧的一張笑臉比萬語千言更安慰人心。
其實楊院牧並不特別愛笑,相反她是一個比較認真嚴謹的人,但她卻能夠在南朗醫院這個多聞哭聲,少見笑容的地方,憑著上帝的恩典,依然有笑。
六二年,葛培理第二次在大球場舉辦佈道大會,還在唸小學六年級的楊麗玲決志信主。信主後立刻向老師認罪,坦白自己在五年級時默書偷看,她還記得那一課叫浦公英。因已事隔一年,老師也不知從何處罰,也就輕輕放過了。但見微知著,當中可窺見楊院牧的認真與堅持性格。
像當時的一般小孩子一樣,七姊妹弟,加上父母是一家九口。父親是一個鐘錶修理匠,可謂家無長物。小學畢業後,就開始在電子廠工作,一過十一年。工餘唸夜中學,並且只能唸英專。但另一方面,她卻十分喜愛中國字,所以時常練習書法,如今還能寫上一手好字。生活雖然並不太順意,卻也甘心。
七六年的春天,參加播道會少年聯會聯合聚會,主題「用我一生」,她就在那時立心奉獻。但報讀神學院時,因入學條件不夠,被拒絕了。同年在一位宣教士介紹下,轉往一個專科私家診所工作,以為上帝的呼召已經過去。八二年,楊院牧離開診所返回自己教會擔任幹事,再一次尋求神的旨意。「當時牧者給我鼓勵,我立志用三年時間預備自己,並且報讀一些神學夜校課程。」八五年,她終於進入了香港神學院,進修文憑課程。可見上帝的呼召不會撤回,努力不會白費。八九年畢業,隨即受聘於何文田的香港華人基督會。
雖然由成長到求學,由奉獻到進修,楊院牧似乎都要走比別人更長的路,但她沒有埋怨,也不氣餒。第一個的事奉工場──何文田香港華人基督會,更讓她有美好的回憶。九三年,她為了再次進修學位課程,暫別牧職。完成進修後到播道會觀塘福音堂事奉了一年。「特別難忘的,是九五年底我離了職,去了非洲肯雅半年,一方面是休息,另一方面是探望在那裏當宣教士的妹妹一家,還有一個目的,是體驗宣教生活。」
九六年她從《慈聲》中知道有CEP課程,就報讀了。「我有一個很個人的特別經歷,在九五年九月,上帝告訴我,明年九月有人找你,當時我完全不知是甚麼一回事,還以為是會去宣教。」在完成了CPE課程之後,聖公會聖路加堂就邀請她成為南朗醫院的院牧,十月份她就上任。似乎印證了這個特別的經歷。
「其實開始時我並不喜歡南朗醫院,並且覺得很『恐怖』,醫院的味道我也不喜歡。」所以楊院牧的笑,並不是源於一種愉悅的情緒,而是發自生命深處對神的把握。漫長的平淡生活、學習、工作都沒有消滅她的笑容。甚至在九九年,她自己也成了癌症病者,要接受手術、化療、面對死亡。但經歷過後,再次談起,她也笑著回答:「讓我對病人更瞭解。」
在死亡的面前,人人都變得很平凡;在死亡面前,人人都可以很不平凡。楊院牧就像鄰家女孩,一般人的故事。然而,就是一張在死亡面前的笑臉,已足夠向人說明神的真實和慈愛,也說明了生命的內容不在擁有多少。依然有笑,就是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