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仁濟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會主席張雲生牧師
□:仁濟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會於1991年成立,宣道會荃灣堂是創會成員之一。張牧師代表教會參與事委工作多年,擔任主席也七年有多。可否先和我們分享其中的體會與得著?
■:1991年我剛回來「荃宣」事奉,當時還未加入事委會。後來獲教會委派加入,並在人事組服侍了一段時間後,於2010年開始擔任事委會主席至今已有八年的時間。其實以前我很害怕去醫院,不喜歡醫院的味道,但多去了,慢慢就不怕;做了事委,反而對醫院有種親切感。雖然擔當主席要肩負不少責任,但我很樂意參與,因為院牧事工很有意義,透過連結地區教會的網絡,將教會的福音和關懷事工延伸到社區。另外,仁濟醫院內的醫護人員,也有來自「荃宣」的會友,我們也可貼地牧養,支持他們在職場的服侍。
□:除了「荃宣」,還有區內十多間教會作委員,十分難得。你認為是甚麼因素讓院牧事工在區內能得到推動與支持?委員教會的角色和配搭又如何?
■:包括「荃宣」,我們現有13間教會及醫院基督徒團契組成事工委員會,現有27位事委代表和5位院牧,組成我們的團隊,班子算是穩定。院牧事工在區內能夠得以推動和支持,我認為有兩大因素促成,首先是事工本身很有意義,其次是工作有成效。例如病人信主、家屬感受到關愛、醫護人員得到適切牧養等。另外,地方教會之間已建立基本網絡、關係熟絡,這對於推動院牧事工也是十分重要的。荃葵青區的教會不時舉辦各樣聯合事工,例如荃葵青研經培靈佈道會,至今已有46年的合作,本身已有自己的核心成員,加上我們推動事工的模式簡單,內容不求複雜,最重要是焦點鮮明——研經、佈道。雖然事委來自不同教會或宗派,但我們合作無間,彼此信任,重視大家共同持守的,而不是放大彼此不同的,例如:在仁濟院牧團隊,同工初入職時,職級是助理院牧,最少要任職一年後,表現達到期望的才轉職為院牧;早期,曾有事委對此安排有異議,但他們明白背後的理念後,就願意接受,今天已再沒有事委對這樣的安排存著質疑了。
□:你會如何形容仁濟院牧團隊並彼此的合作?又如何看院牧同工所作的服侍?
■:院牧團隊成熟,人手穩健,足以應對醫院、區內教會的轉介探訪需要。作為事委,我們與院牧團隊彼此信任,不會太多介入。我們有一種合作文化,願意包容不同,容許各人有不同看法,我們重溝通,講道理,這文化行之有效。當院牧可以有所發揮時,整個團隊會更加喜悅。若事委質疑院牧工作的成效,則彼此之間難以合作。現時醫院內設有醫生、護士小組、物理治療部小組、醫療輔助小組等,由院牧跟進及牧養他們。每年的活動雖然很多,包括步行籌款、新春感恩聚餐、感恩崇拜及愛心行動等,作為事委,我們不單是開會或審閱文件,更會「落手落腳」參與床邊探訪,幫忙帶領會友主領病人福音活動,以及撰寫《院牧通訊》等,我衷心地欣賞一眾事委的付出。
□:作為事委教會,「荃宣」除了奉獻支持,弟兄姊妹也積極參與床邊探訪和家訪出院院友,他們如何從病患服侍中得著生命的造就和成長?
■:誠然,「荃宣」對院牧事工一直都有經濟上的支持。除此之外,「荃宣」會友亦以行動支持院牧事工。最初到院牧室當義工的多是「荃宣」會友,他們參與服侍多年,現在已是教會關懷事工的核心成員,可見這事工的確造就及建立不少生命。但今天在教會動員會友成為義工,相比往時就困難多了。現在不時有人會問:「為甚麼要這麼多人成為醫院義工?牧師,為甚麼你要去參加醫院的服侍?」除了我們的解釋和分享,院牧的見證也很重要,他們就像一封薦書,吸引弟兄姊妹前來參與服侍。有一位教會前執事,他退休後,時而去美國弄孫為樂,回港後就到仁濟做探訪義工,因他感到這裡的服侍有質素和吸引他。
□:院牧都需要不斷裝備、反思與整合,你如何看持續進修的意義?事委又如何支持前線院牧在專業上學習和參與培訓?
■:院牧的個人信仰、牧養與靈命尤其重要,而且彼此不能分割。我期望同工不是技術人員或工匠,只在不斷地改良探訪或帶組技巧,而是在生命的深度上有長進。愛人不是技術上或職責上的需要,而是我對他人有多「上心」。正如我在教會裡,我會問教牧有否透過牧養個案察驗神的工作,我又會鼓勵他們撰寫靈程筆記,從中發現神恩。畢竟我們不是學習一門行為科學,而是要深化對人的牧關與連結,還要有智慧地與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