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臨床牧關教育(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督導工作多年,愈來愈體會CPE是神學教育的延續。這課程十分重視學員透過「行動、反省、再行動」這臨床學習方法,去檢視個人的神學觀念、信仰經驗、成長背景、性格特質、價值取向及個人假設等元素,如何影響其牧養,從而改善及提升學員的牧養能力與質素。至於如何幫助學員透過行動、反省、再行動在學習上獲益,督導在課程設計、契約訂立和臨床實習三方面,都會因應學員需要作出適切的導引。
課程設計
每個CPE單元都有課堂理論、小組交流、文字習作和個別督導等元素。然而,每次內容都有其獨特性,督導需按該次學員們的牧養背景、經驗和需要去設計課程,包括牧關理論、專題和研習選材等,這亦成為小組互動的基礎。與此同時,學員透過文字習作及個別督導,持續以行動、反省、再行動不斷反思,從中提升自我認識及牧養質素。美華(化名)是一位醫院院牧,從課程中她有以下的體會:
「行動—反省—行動」是一個循環學習的過程。在不同學習目標上提升我的牧養技巧、促進個人成長及改善人際關係。當我從牧關專題中認識有關的基礎理論後,便得在自己的服侍處境中作臨床實習,而「逐字報告」或「反省周記」則給我有思考反省的機會;另在「個案研討」和「人際關係小組」的時段,同儕會給予建設性的批評及鼓勵性的支持;還有督導於「個別督導」過程中從旁給予指導調校,讓我有新的發現,能洞察事件中出現的問題。我經過反省後,繼續行動,讓自己的學習有循序漸進的進步。
契約訂立
另一方面,每個CPE學員需在牧養知識及技巧、個人生命及人際關係三個範疇,擬定切合自己需要的學習目標。開課時,督導會與學員一起商討、並共識有關學習契約內容。課程進行期間,督導與學員持續透過行動、反省、再行動,聚焦檢視每項目標的學習進度,有需要時更會作出適量調整。玉珍(化名)是一位神學生,她經驗到行動、反省、再行動對她如何達成目標的意義:
在三方面的學習中,我都應用了「行動-反省-行動」這臨床教育模式,成為我在訂立學習目標、達成方法和檢討進度時一個重要的基礎。在每一次的行動中,我都明確意識到自己為何及如何去嘗試。這樣會推動和幫助我認真地去實踐,又在過程中及事後不斷反省成效。反省除了是個人的檢討,也透過接受督導和同儕的挑戰和意見,對自己的優點和限制有更多方面及客觀的了解。然後我要學習欣賞及繼續發揮優點,接納自己暫時的限制並堅持突破,繼而再行動,實踐帶來改善的計劃。這模式幫助我不斷地對自己有更多發現、接納和突破,並驅動我不斷地進步。
臨床實習
最後,臨床實習是CPE課程的核心內容之一。除了上課外,所有學員均需在醫院、院舍或教會作牧養關懷實習。當學員牧養「有血有肉的活人」時,他們嘗試實踐在課堂上所學習的,亦嘗試把關懷理論、牧養技巧與臨床經驗整合起來,從而檢討自己的牧養模式和能力。在行動、反省、再行動的過程中,學員整合新知,持續修訂自己的成長方向。志明(化名)是一位教會牧者,他透過臨床實習的反思去提升牧養質素:
臨床牧關教育的關鍵是「行動、反省、再行動」。透過醫院的臨床實習,學員對自己的實踐有所反省,經過思考後在下次的探訪中再嘗試實踐出來,這是「邊學邊做」,嘗試將理論與實踐互相連結,並作出適當的檢討,例如:我要學習在探訪病人時盡量不要輕易轉話題,需要運用各樣的對話方式去關懷病人,所以當我在實習時,刻意努力實踐這個「功課」,經過多次嘗試、操練,再反覆操練,確實感到自己有所進步,能夠進一步幫助病人舒解情緒,達成初步心靈關顧之效。
結論
「行動、反省、再行動」臨床學習方法實在是一個持續不斷的良性循環學習模式。學員在過程中持續發現、體驗、認知、消化、沈澱、整理和調節。每個學員也有自己的步伐,只要督導按著個別需要去給予適切的同行、鼓勵和引導,加上學員本身的努力,其牧養技巧、能力和質素,都會循序漸進有所改善和進步。
這模式又豈止應用在學員身上,自己作為督導,也需用及善用「行動、反省、再行動」去檢視個人的神學觀念、信仰經驗、成長背景、性格特質、價值取向及個人假設,如何影響著我的督導模式、與學員的關係、互動,以及督導果效等。感恩!透過這檢視和反思過程,自己在履行督導任務上,個人生命、督導能力與質素都有所改善和提升。
註:本文援引學員的反省學習內容,已獲當事人同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