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大嶼山醫院院牧事工主席蘇達榮牧師
盧:盧惠銓牧師 蘇:蘇達榮牧師 整理:余靄明
盧:蘇牧師從頭一天開始已積極參與北大嶼山醫院院牧事工的籌備及推動工作,可否先與我們分享一下,你參與這服侍的領受與初心是甚麼?你如何看院牧的服侍?
蘇:2011年政府公佈北大嶼山將會興建醫
院,當時我和東涌地區教會網絡討論此事,認為醫院是一個福音據點,於是與宣道會東涌堂前主任牧師在2012年與院牧聯會時任總幹事聯絡,商討如何籌備新醫院的院牧事工。當時得到的建議是成立有限公司去開展北大嶼山醫院的事工,我們積極籌組,過程雖不容易,但藉此擴闊了區內的教會網絡,「東涌地區教會網絡」更因而易名為「大嶼山地區教會網絡」。
在最初作傳道人的時候,我曾接觸院牧事工。作為教牧,在我未修讀臨床牧關教育課程(CPE)之前,我覺得院牧關懷病人一定要有「福音」元素。但是,當完成CPE及實習後,我明白原來院牧更是要進行心靈關顧,要學習去聆聽病人的需要,特別是長者。同時,我也體會到原來院牧與醫院和醫護的合作是十分重要且需要的。
盧:轉瞬間,今年已是北大院牧事工五周年,你會怎樣形容過去這五年間的發展?有一段日子,當信徒整裝待發預備參與醫院探訪,卻遇上時機未到的時候,你如何幫助眾人經驗「等候」,同時延續服侍的熱忱?
蘇:我會以「一座山」來形容這五年的經歷。當時不少信徒已經特意修讀一些病患牧關探訪課程,裝備好自己伺機參與醫院探訪,可是時機一直未到。北大的院牧服務開始後,最初四年都因為醫院的發展情況而未能容許義工在院內進行常規探訪。我未有因此灰心,因為過去事奉的經歷讓我習慣了開荒,學會彈性面對不同情況,嘗試開拓其他服侍的路徑,故此我們開展了院外探訪,亦積極舉行不同醫院員工關懷活動。直到最近,醫院的門終於打開了,我們的院牧義工開始可以到病室進行恆常探訪。
盧:作為事委會主席,你如何看自己與事委會的功能與角色,以及與同工團隊的關係與合作?過去你亦多次參與約晤醫院管理層推動院牧事工,箇中又有何體會?
蘇:個人認為,事委會必須支援院牧和按需要在方向上給予指導。我們明白資源實在有限,因此事委會亦會協助院牧去開拓資源、連繫地區教會,讓更多教會參與院牧事工,建立夥伴關係。院牧亦積極接觸地區教會,包括事委教會及非事委教會,藉此建立及擴闊網絡。事委教會的想法是不僅要好好牧養自己的教會,亦覺得要服侍社區,所以願意參與院牧事工,服侍區內人士。
除了連繫教會,我個人亦樂意與醫院管理層接觸,他們亦樂於與我們溝通,透過聆聽我們的分享而認識地區的情況,藉我們在地區的經驗來回應醫院的需要,讓醫院感受到地區的支援,認同我們對醫院及病人是真誠的服務與真心的支援。
盧:院牧同工都需要不斷裝備、反思與整合,你如何看持續進修的意義與院牧的專業發展?事委會對「院牧專業發展」有何意見?如何支持前線同工的在職進修與學習?
蘇:個人絕對認同終身學習的理念,特別是從事生命工作的人更需要持續前進、更新學習。倘若院牧能把工作安排好,事委會絕對支持院牧持續進修;如果財政許可,事委會亦願意在經濟上支持。我認同院牧需要專業的認證,因為在醫院的場景裡,院牧也需要一個讓人容易明白的專業身分,才能讓醫院與一起共事的醫護人員明白院牧工作與角色。
盧:你怎樣看教會與院牧事工的關係?2019年是院牧服務35周年,你對未來的院牧事工又有甚麼期許?可否給我們勉勵的話?
蘇:作為本區的教牧,我希望除了福音本身,亦能將信仰價值(例如愛與關懷)在大嶼山傳開。而北大嶼山醫院是其中一個場景,希望透過院牧事工將關心和溫暖帶給各人。在我看來,醫院是一個獨特的地方,是許多人的「人生中途站」,院牧的服侍除了將信仰帶給病人,亦引領病人回到教會,成為病人與教會之間的橋樑。前線同工的耕耘更成為院牧事工的薦信,透過「敘事式的分享」將病人的生命經歷和見證與信徒群體分享,讓他們看見院牧對病人生命所作的扶持,邀請他們領受與回應院牧事工的異象,一起支持和參與其中。北大院牧事工發展至今,除了過去地區的努力,我也因著院牧聯會自我們事工開荒至今的支持、給予的幫助而感動,令我想起一段經文:「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太福音20:28)願我們為院牧事工繼續齊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