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醫院設施	讓醫療服務更配合社區

改善醫院設施 讓醫療服務更配合社區

專訪:葛量洪醫院及東華醫院行政總監 繆潔芝醫生

繆潔芝醫生現為醫管局葛量洪醫院及東華醫院行政總監,負責管理兩間醫院的行政及運作。繆醫生是公共衞生醫學專科醫生,曾於衞生署從事疾病預防和控制工作,在食物及衞生局協助基層醫療的發展,以及於醫管局總部負責統籌發展長者和各項社區醫療服務。

盧:盧惠銓牧師 繆:繆潔芝醫生 整理:余靄明

盧:繆醫生曾於不同機構工作,亦是公共衞生醫學專科醫生,可否讓我們了解你的工作歷程?

繆:從醫學院畢業後,首先我在醫院老人科受訓,然後轉到衞生署,負責推動長者健康、疾病防控等工作。其間在香港大學進修公共衞生醫學,考獲有關專科資格,並有機會參與推行基層醫療服務規劃。及後,機緣巧合下重返醫管局參與行政工作。隨著社會人口老化情況明顯加劇,更多慢性疾病個案出現,回望過去,我發現自己無論在政府或醫管局不同崗位工作,很奇妙地一直與老人相關服務結下不解緣。

盧:在多年行醫經驗中,有哪些較深刻的個案和經驗?

繆:行醫初期,我曾參與腫瘤科和老人科的工作,對醫護在繁忙的工作中亦能關心病人的背景和出院後的需要,有需要時更會安排家訪,印象深刻。而2003年的沙士亦很難忘;那時我在新界東做傳染病防治工作,每天要面對未知的情況,各醫護人員仍保持專業,就算每天工時很長、工作辛苦,但大家仍能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

盧:不論在前線或管理層面,繆醫生一直參與社區醫療、長者醫療、以至康復及紓緩治療服務的推動及發展,在過程中有何領悟和啟迪?

繆:過去我有一段長時間推行社區中的疾病防控工作,曾到不同學校、老人院等,足跡遍及香港不同區域,甚至是沙頭角、蒲台島等這些偏遠地區也曾到過,與醫護團隊就一些特別個案進行家訪。我發現當我們進入社區當中,了解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情況,才能提供更適切的建議,這些經驗對於我在管理層的工作以及推動服務改革,有很大幫助。個人認為,醫學的應用是很生活化的,而不少病者其實也想了解更多疾病資訊,改善病情控制,醫療服務亦應多著重支援病人賦能。

盧:從醫管局總部回到醫院,雖然接任葛量洪醫院及東華醫院行政總監只有大約一年,你有何體會?會怎樣形容這兩間醫院各自的獨特文化?對兩間醫院的未來發展有何想法?

繆:我上任時,正是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後的日子,還記得來到葛量洪醫院時見到很多樹木倒塌,東華醫院亦有設施被破壞,醫療出身的我明白首要學習的是處理有關醫院「風火水電、燈油火蠟、衣食住行」的事情,以保障醫院正常運作。另外,也要了解兩間醫院的同事和不同文化。東華醫院是一間歷史源遠流長、充滿中式背景的醫院,院內除發展西方醫學外,亦一直推行中西醫結合的醫療服務。葛量洪醫院的環境鳥語花香,傳統上以心臟及胸肺科最為人熟悉,雖然醫院的創辦組織具西方背景,同樣亦擁有不少中西傳統在其中。兩院文化雖然有別,但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兩院的同事都很愛護病人,「以病人為本」,在醫管局「服務滿意調查」的評分中,兩院的分數均名列前茅。

作為兩院的行政總監,我期望能配合港島西醫院聯網積極推動跨院合作。港島西醫院聯網總監、「沙灣三院」醫院行政總監以及我均是2018年新上任,在聯網總監領導下,我們不時會討論聯網內的跨院合作,例如心臟、肺科、康復、癌症服務等,讓各醫院各展所長。至於對兩院的發展期望,作為醫院行政總監,我會加強統籌醫院行政和設施的改善,應對人口老化和社區需要;東華醫院未來數年會逐步裝修以改善病房及其他設施,葛量洪醫院亦會進行拆卸及重建,令兩院的環境更能配合病人服務發展。另外,我亦希望在康復和病友支援方面加強與社區聯繫。人手方面,我承認聘請人手存在一定困難,希望透過醫管局各項措施,情況有所改善。我亦期望能作為總部與前線員工之間的橋樑,促進彼此之間的溝通。

盧:今年是基督教院牧服務35周年,葛量洪醫院是當年首間提供駐院院牧服務的公立醫院。你如何看院牧服務,以及「全人醫治」與「心靈關顧」的關係?

繆:過去透過參與紓緩治療服務的發展,我有機會更加了解院牧服務。紓緩治療著重「身、心、社、靈」的照顧,而經歷重病往往讓人自然想到自身靈性的需要;因此,院牧的工作對病人是很重要,可以幫助病人照顧到心靈的需要,以平安的心境去面對病患帶來的痛苦,對治療也有幫助; 另外,我記得有次在心靈關顧分享中,講者提到「復和」是不少人臨終前的心願,而心靈關顧亦十分著重讓末期病者接受自己,並與所愛的人好好珍惜相處;我認為心靈關顧是實踐「全人醫治」的重要一環。

[one_half][/one_half] [one_half_last][/one_half_l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