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律敦治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會主席 唐榮敏牧師
□:盧惠銓牧師 ■:唐榮敏牧師 整理:梁婉琴
■:也許當年作為一位年輕牧者,加上自己在外國接受教育和神學訓練,我的個性和牧會理念都是「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所以教會同時要放眼和照顧社區的需要。我認為福音機構正好成為教會使命的延伸,若機構與教會能彼此配搭,必能成為同行伙伴,可以使資源運用得更集中,讓事工發揮得更好,並且在社區裡成為美好的見證。那些年我在灣仔區教牧團契與同道們一起思考和探索,大家都認同律敦治作為灣仔區的地標醫院,應該由地區教會來認領,而且醫院在地理位置上和灣仔浸信會猶如鄰舍,教會作為牽頭的角色也是合適。我個人十分認同院牧事工的意義,因為醫院正是一個讓人思考生命的地方,若能夠接觸更多病患者,引領他們有機會得著神的愛與福音,實在是一件美事。
□:多年委身又見證著事工的成長,你會如何形容不同階段的發展或變化?
■:事工開始時已成立了委員會,但重點還不是放在架構章程上,委員們都是帶著興奮與熱誠,紛紛鼓勵教會和弟兄姊妹一起進入醫院探訪和關懷病友。作為事委教會,我當然要把異象和會眾分享,更要將使命化成行動,與肢體一起探訪服侍並從中體驗。當弟兄姊妹親身去到前線,接觸那些身、心、社、靈都有需要的病人,並用神的愛和話語安慰他們,內心不但得著激勵,更體會自己的屬靈生命也有成長。事工經過十年,遇上沙士爆發,醫院對探訪的限制多了,教會也隨著事工和資源調配,在前線參與的角色上開始淡出,不過在財政上教會仍然持續支持,而我也繼續鼓勵區內教會加入參與。
□:牧長帶領著團隊又並肩同行,實在感恩!你如何看院牧同工所作的服侍?
■:一直以來,我最欣賞的是院牧的服侍心志。他們既要適應醫院的文化和環境,又要接觸不同的病人和家屬,而且往往都是隨時候命。記得當年即使面對沙士的威脅,院牧們都沒有退縮,緊守崗位又為醫護團隊打氣,實在見證了他們與在苦難中的人同行的心志。還有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院牧同工,雖然他身患重病,卻仍然竭力的服侍,他不但展現了對生命的熱愛,並且真實地活出了對人的熱誠與祝福。醫院是一個對生命充滿著重重挑戰的地方,實在更需要有心志的院牧同工,陪伴、聆聽、安慰、同行,讓病患者能親眼看見神的作為。
□:服侍要有持續進步,院牧的心志和裝備都需要不斷提升,事委會在這方面的期望和支持又是如何?
■:我個人絕對認同牧者需要與時並進,以致在認知和能力上都不會落後。在多年的事奉裡,我更明白「做到老、學到老」的道理。我當然期望院牧團隊各方面的條件都能夠不斷提升,也明白同工在進修和裝備上都需要支持,但必須考慮財政和實務上的平衡,也需要同工的明白和體諒。多年來和團隊一起經歷神的恩典和適時的供應,讓我們更知道需要仰望那位創始成終的神,也深信祂會為我們預備所需的資源。
□:院牧同工在醫院裡提供心靈關顧,具備「專業」的質素既是醫護團隊的期望,也是院牧進步的方向。事委會對於院牧專業發展的認識和意見又是如何?對於院牧聯會作為推動者的角色有甚麼提點?
■:我對專業發展的方向是認同和支持的,為的是要讓我們服侍得更有水準,尤其在醫院的場景,病人和醫護對院牧的服侍確實會有期望。當我們願意進步,才不會固步自封,這也是基督徒群體都需要認知的。不過,在提升認受的同時,也要照顧個別同工的情況,若他們在神學背景或訓練上有所限制,也得給予空間,因為目標應在於鼓勵進步,不是為了淘汰。院牧聯會作為一個聯繫全港院牧團隊的組織,需要更多分享異象和傳遞資訊,讓院牧及事委會更加清晰具體的發展方向和內容。聯合的事工從來都不容易,若眾人都以為美,加上神的恩典,深信也必會成全。
□:2018年是律敦治醫院院牧事工的銀禧紀念,感恩的同時,事委會對院牧服務的下一里路又有何期許?
■:回望過去25年,全是神的恩典,能夠參與其中,實在十分感恩,更衷心感謝每位曾經在這團隊服侍的院牧同工,深信他們的勞苦主必報答。近年團隊增聘了人手,並積極發展義工服務,與醫護的聯繫也增多了,反映出醫院對院牧服務的認受有所提升,實在是可喜的現象。盼望院牧團隊能繼續壯大,且在經濟與人手上得到相應的支持,能祝福更多有需要的關懷對象,又讓更多弟兄姊妹從病患服侍中得著寶貴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