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牧關訓練過程中,有三種的小組模式:結構性的如專題講座,半結構性的如逐字報告,非結構性的如人際互動小組。在400小時的訓練過程中,三種形式均會出現。本人的小組理論是根據史丹福大學醫院精神科教授Dr. Irvin Yalom和加州州立大學輔導科教授Dr. Gerald Corey的小組理論為基礎,配以本人東方文化的經驗。雖然Dr. Yalom的理論基本上是治療為主,但在小組進行時仍可看到個人內在及人際關係的動力。本人將小組互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稱為「測試階段」,學員彼此不認識,對環境及課程又感到陌生,他們會憂慮下一步如何,他們亦嘗試測驗同儕及督導是否可信,這現象一般在起初的兩星期發生。Dr. Yalom稱這階段為「巡覽、猶豫地參與,尋找意義及依靠」。有些學員在起初幾次的人際關係小組中不曉得如何定位,他們為自己尋找幾個不同的角色,有靜觀其變的,有傾向談論他人的,他們同時亦會憂慮自己會否被同儕接納或忽略,甚或排斥,當然有些學員表現得輕鬆自如,這正是Eric Erikson發展理論中的“信任與懷疑” ,很視乎他們成長的經歷及個人性格的特質,無論如何,他們的表現是人際互動中的一個決定因素。由於預知會有這些情況出現,在首星期我們有兩日一夜的生命故事分享營,期望盡早營造一個開放、信任及彼此接納的氣氛。
第二個階段稱為「投資階段」,學員開始對課程及環境有點掌握,他們清楚自己報讀此課程的目的,因此開始投入,互相表示支持。他們學習如何表達較為強烈的情緒,有些願意冒險地深入自我檢視,由於他們的脆弱及開放信任,更獲得同儕喜歡;也有防衛性強的學員,有些仍是做觀察員,質疑自己的能力,其他學員對這些同儕會熱切地冒險去挑戰或對質對方,縱然對方還沒有心理準備,在這情況下衝突自然產生。在這階段,我會幫助學員探究他們深層的感受,處理衝突的意義。但學員們的進度參差,一般而言,學員喜歡在個別督導時請教有關處理衝突的技巧。由於未經過期中評估,彼此的關係仍處於保守小心的階段,不會有很大的火花出現。
第三個階段我稱為「投入階段」,經過期中評估,學員開始認識自己及他人。藉著與病人及同儕的交往,小組動力進入個人反思及人際關係的反思。有時候,衝突發生於學員與督導間或學員彼此之間。例如,有些學員不自覺地衍生出批判及弄權的行為。每個人也許會質疑:「誰在主導?」。究竟學員之間出現衝突時,該(1)在小組即時處理?(2) 由督導個別約見?(3) 鼓勵他們雙方自行處理,然後向小組交待?督導的角色是主導,還是放手?有些學員會表示對督導弱勢的表現表示不滿,特別是亞洲文化,學員視督導為專家,理應能解決任何問題。Dr. Corey特別提醒切勿切斷衝突的表達,負面情緒表達是可以接受的,是時候探索個人問題,督導用不同的介入方法促進組員因這衝突而作的自我探索,因此上述的三個情況沒有絕對那一個最好,要視乎衝突的嚴重性,學員過去的待人處事態度。Dr. Yalom特別提醒作為帶領者,要分辨出對方的言行舉止是人身攻擊,還是攻擊帶領者當中的角色。八個星期以後,也許有些學員已學會了如何處理衝突,不再太多依賴督導。
第四個階段稱為「分離階段」,分離的憂傷及焦慮形成小組互動關係的特徵。有些學員會帶著一份互相學習、彼此認識及分享異象的欣喜而依依不捨。有些經歷創傷仍未處理好,因此感到無奈,巴不得課程早日完結。在這階段,我會盡量幫助學員處理未完成的事,,表達分離的感受及與他們討論如何將所學的應用在未來的事奉及人際關係當中。他們對自己及事奉模式也認識多了,也許正是Erikson所稱為的“整合”,學員對於自己內在、人際關係及未來的事奉模式作了一個整合,我稱這現象為新的創造。
小組的互動學習確是臨床牧關教育的一大特色,它是結合了各人的情感及思維,重新建構出一個新的你,新的我。
參考:
Corey, Marianne Schneider and Gerald Corey:Group Process and Practice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 Fourth edition,1992.
Yalom, Irvin 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NY : A Division of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Fourth edition,1995.
J.E.Hemenway.Inside the Cricle: A Hsitorical and Practical Enquiry Concerning Process Groups in 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 Journal of Pastoral Care Publications, Inc.1996.
林孟平,小組輔導與心理治理,香港:商務印書館(1998) 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