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及處理被關懷者的情緒(上)

洞察及處理被關懷者的情緒(上)

 余德淳 

有人問我:「始終是有『情』在,倘若被關懷者去世,我如何不記掛呢?」

「情緒」是一個gut feeling,一個即時的感覺,迅速到來;「情緒」很快就變成一個mood,一個「心情」,「心情」會維持一段較長的時間,可能會是一、兩年。要處理「情緒」有兩個途徑:一是express(表達),一是repress(收起、壓抑)。當然是express 最健康。Express的方法是去找一些同道中人,大家有相同的信仰的,有同樣感動去做同樣的工作的,最好在短期(三、兩日或一星期)向他傾訴你的不快,之後你會覺得心情會輕快起來,其實禱告也有同樣的功效。相反的,如果你把事件壓抑(repress),收藏在心內,就得花很多精神去管理受壓抑的不快,愈壓抑便愈不願意與人交談。

通常很多心事的人都不喜歡與人交談,因為他們都忙於處理自己的心事,無暇與別人交往了。所以,如果你能處理,把這個「情」變成express,放鬆了,正常化的生活便可立刻開始。雖然你會懷念逝去的人,然而,回憶並不帶給你傷感。回憶只是一個記憶,一個很不同的分別。所以我們要多express。要鼓勵病友表達他們的不安,教導他們祈禱,本著一個信念││說出就是最健康的。當然,惟一的危險,就是向誰傾吐,錯誤的對象會把你的心事傳開去,更令你不安。所以,我們要向一個「對」的對象傾訴││神,或是願意為我們付出愛的對象。也要小心提防,有些人不值得你交心的,如幸災樂禍的人,或本身不懂處理和跟進的人;不過,相信總可以找著對的。所以,大家今天的存在,是有意義的。

如何面對被關懷者呢?處理的方法與上面有相似的地方。相信大家曾生病,或入住過醫院。醫院其實不是一個禁忌,「病」disease一字,拆開來是dis- ease,不舒服的意思。不舒服是反映人身體的抵抗力減弱,到一近乎要醫療的地步。其實人人會有抵抗力弱的時候,例如疲倦的時候。從這角度去看,其實人人都是病人,問題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有些人要留院,有些只須看街症而已。所以我們不應該把人看成兩班人。

我探訪時會安慰被探訪者:「今天我來探你,也許日後你來探我呢!」讓他不用介意今天要被人探訪。故此,我們第一要關心的是他的緊張,緊張會把他的擔心延遲至將來,「緊張」的定義是把擔心延遲到將來。為甚麼會緊張?因為不知明天會怎樣││擔心延長至明天。不緊張的人也會擔心,只是他相信事情很快會解決,今天的難處只今天擔當,不把擔心延長至將來。真正擔心的人通常是病患者,他們擔心病情惡化,或會有併發症等等,一大串的足以令擔憂延至將來。要處理這些緊張,是要讓病人知道事實,不要把非事實夾雜進去,提醒他們要注意身體那些方面,不要為醫生沒有提及的、未經診斷化驗證實的而擔憂緊張,要幫助他們,因為很多病人會把顧慮加進處境,變得份外恐慌。當義工要有一個條件,就是要鎮定,不要嚇人。

很多病患者的自尊都很低落,常常認為其他人看不起他們。老實說,很多人都不喜歡醫院的病人制服。病者穿著那套制服,常感到難看和別人看不起自己。特別是那些在家中是排首位的,或者是事業上有較高成就的人,會覺得患病是弱者的表現;自尊心高的人會因此跌了自尊,所以千萬不要拿這處境開玩笑。我們應該對他們加以開解,告訴他們人生有起有落,現在需要多關心自己身體,生病是一個警報訊號,提醒他們不要只顧賺錢,用太多時間在自以為應拚搏奮鬥的事上,而忽略了身體的健康。接受生病這個訊號警報,可能得到忠告,從此身體更加健康;拒絕這個警報即不懂得珍惜生命,所以要留心。這樣對病人的勸諭比較得體,容易叫人受落。

病患者常希望別人的認可。生病時有靠人的感覺,例如託人買東西,或帶一些用品等,這種求人的感覺並不好受。所以當病人接受你的關心後,會千多萬謝,「全靠你了」這等說話,代表他們在心理上覺得自己無用,心情低落,所以你可以接受他們的欣賞,但切記提醒他們人有起落,當他們復原後,也可以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如果你能有技巧地幫助病患者了結不安,他們心情自然會好得多。相反的,會令病人擔心,情緒和自尊低落。

病患者會有誇大的恐懼,甚至說謊。他們可能會告訴你他們根本無事或只有少許不妥,(其實他們口中的無事即不妥,小小不妥即嚴重。)他們所說的程度是不準確的,只有他們的至親才知道。所以大家聽時要留意他們的準確性,但卻不可猜測。大家可以「觀其貌,聽其聲」,看看他們是否表裏一致,就可知道他們真實的情況,然後婉轉地給他們提醒,但切忌強迫他承認說謊,因為事後當他獨自安靜時自然會回想你的提醒,從而反問自己的恐懼,面對現實。你的提醒即你已盡了你的任務。當一個人最不舒服時會自建一面牆,不敢說出真實的話。你的提醒讓他自我反省和走近真實的自己。下一步,你可以告訴他你是個基督徒,神會安慰每一個傷心的人,你可以介紹他你所信的神,但要給他時間安靜思巧,不要急不及待,並請他日後「讓」你一些時間跟他交談。過程須要溫暖,如果你有過生病的經驗就更好了,以第一身經驗和他分享患病的心情,如此真我的分享,他就有機會走近他自己的內心,多於逃避。

另一要項是如何去交談。老實說,對與病人交談的細節及微觀技巧,我並不很(在行)有經驗。但我估計,當一個人心情低落時,他要靠面談的人,這人必須精神抖擻,充滿神采。所以,身為關懷者,第一必須有充足的睡眠才可去探訪。神采可在明亮的眼睛表現出來。為甚麼我要強這點呢?原因是病患者會吸收你的力量。病患者沒有心情,於是你要多加說話的活力,無形中你會透支──說話時刻意控制聲調,用表情及動作加以配合(例如比平日聲線溫柔)。對於病人悲觀的論調要作出否定時,也許令平易近人的你感到吃力;要在瞬息間說出合適的、有內涵的安慰話語去舒緩病人的憂慮,也不是容易的事,除非你曾受過訓練(這方面其實是可以訓練的)。

本文由二○○二年九月二日由院牧聯會主辦的專題講座整理而成。下一期接續「幫助人的七個指引」及講座上的問題回答。敬請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