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生學習──反思臨床學習方法與牧養事奉

終生學習──反思臨床學習方法與牧養事奉

 盧惠銓 香港浸信會醫院院牧.CPE督導 
引言

港事奉至今,曾先後有機會與六十多位CPE學員一起學習。普遍來說,他們對臨床學習方法(clinical method of learning)的掌握未夠純熟,因而削減了專業及個人成長的幅度。假若牧者是個終生的學習者,這學習方法對牧者來說有何意義?

從「為己而學」到「為召命而學」

CPE是一種為成年(熟)人而設的神學教育。學員的自學及治學(做學問)態度十分重要。儒家向來推崇「為己而學」。但對每一個領受及回應神呼召的僕人來說,為自己的召命而學習顯然更重要。有傳道人神學畢業後從不進修,也有傳道人不停進修。到底原因何在,值得反思。「為召命而學」的態度,是臨床學習的首要條件。因為只有抱著這種學習態度,才能衍生出有意義的學習契約。

每個階段都應設有學習契約

常常提醒CPE學員,畢業後要繼續為自己的事奉及個人成長,擬定或大或小、或短或長、或多或少的學習契約,藉此提醒自己,牧者是個終生的學習者。此舉有助自己更開放地從經驗(包括負面經驗)中汲取教訓,並幫助自己學習謙卑,因為只有一個謙卑的學習者,才承認自己不知道的比知道的還要多。

必須行動反省再行動

這是臨床學習方法的標記。《論語》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指沒有反省的學習很浪費,沒有知識基礎的空想很危險。常聽見牧者分享,不是只顧不停做而無暇反省,便是自己心中的理想永遠付諸東流。若牧者的再行動沒有經過反省,恐怕這只是機械性的重覆。臨床經驗告訴我們,經過反省後的再行動,多少也有別於反省前的行動,果效且往往比前者好。即或完全重覆,也確知箇中價值,而並非蕭規曹隨。沒有再行動的反省,效用無法驗證,不是變得紙上談兵,就是變成自以為是(義)的想法。因為只有一個重視反省的學習者,才會察覺身邊已經有許多學習資源。

關懷對像原是自己的老師

CPE很著重「關懷對象是自己的老師」這概念。推而廣之,病人是院牧的老師,學員是督導的老師。教會牧者呢?常聽見傳道人說「牧會」,說的正是。時下的牧者確實花上許多時間來牧養這個「會」。主耶穌是好牧人的典範,也樹立了愛好牧「人」的榜樣。「會」是由屬神的「人」以基督耶穌為首所組成的。醫院裏的病人和教會裏的羊群,不但是牧者的關懷對象,也是老師。這概念可以幫助牧者常常反省,到底神要我從他們身上學會甚麼?這說明了為何CPE課程要求學員用百分之六十或以上之時間牧養關懷這些「老師」。

必須有同路人作為鏡子

沒有臨床學習是單對單進行的。每個專業臨床工作者均需要同路人(或稱為朋輩)作為鏡子。為數不一定要多,但必須坦誠真摰,從而達致靈命交流。CPE的小組,透過欣賞與批評、支持與對質、鼓勵與勸勉等相處經驗,學習知己知彼,彼此牧養,與同路人建立深厚的關係。牧者潛在兩大危機,一是常感孤單,鬱結難消;二是心態超然,諫言難聽。常聽見CPE學員分享,在短短幾個月裏建立的關係,有時比相識幾年的關係還要深。因此畢業學員喜歡定時重聚,珍惜、維繫及培育這不可多得的同伴關係。

從「接受督導」到「自我督導」

導是臨床學習不可或缺的環節。督導的人選、形式、與及關係會隨著處境改變,但牧者必須抱著一種願意接受督導的心態。神可以透過祂所使用的人,與及聖靈在我們心裏動工,產生督導的果效。臨床經驗告訴我們,有些牧者從不察覺自己有需要求教別人或接受別人督導。愈資深的牧者,一方面愈難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於有需要時求教別人,另一方面則感到愈難找到合適的諮商對象。這說明了為何CPE的學習目標之一,是培養學員最終具備自我督導的能力,包括知道何時需要向別人求助。

別以為臨床學習不看書

許多人誤解CPE課程著重讀「人」而不讀書。事實剛好相反。臨床學習同樣重視理論作為反省及實踐的依據。CPE採用自修或導修式閱讀。學員按個人學習目標,針對性地選取閱讀材料。這過程已是治學的功夫。選定材料後,還要以評議的態度來取捨作者見解,這稱為critical purchase。這閱讀方法更能幫助牧者在有限時間內,消化及融會貫通所讀之理論,提升應用實踐之可行性。

用文字分享學習經驗

PE課程要求的文字反省習作,頁數不要多,但講求持之以恆的習慣與及反省的深度。臨床經驗告訴我們,文字寫作使反省更細緻更具深度。經過思維及寫作過程的反省,可避免牧者容易墮入只有「自我對話」(self-talk)的危險中,若不是蜻蜓點水,深度不足;便會是自圓其說,難以驗證。許多牧者修畢CPE課程後,均希望保持撰寫反省的習慣,以助持續成長。

總結

床學習方法不只用於CPE,對委身終生學習的牧者也很重要。CPE學員在一個單元裏的成長不會很多,但最希望他們掌握到臨床學習方法,終生受用。假若牧者計劃修讀CPE課程,不妨想想自己是否預備好以這種臨床方法來學習?

(因篇幅所限,省略註釋及參考資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