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然未然

已然未然

 盧惠銓 專業發展委員會  

闊別三年,從今期開始【慈聲】重設「專•上路」,旨在進一步探討與反思本地醫院院牧事工未來的發展方向與目標。已然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這個神學概念,源自二十世紀初,原用於形容人對天國的理解,像一個已啟動了但還未完全兌現的狀態。時至今天,這個片語也被應用於不同處境。十多年前,正值「沙士」疫後,院牧聯會透過各類研討聚會,具體地推動業界探討院牧專業發展,並於2006年正式成立「院牧專業發展研究小組」,參考前人的經驗與文獻,展開初期預工,到2007年從「研究小組」轉而成立「籌備小組」,進一步擬定相關發展藍圖,兩年後,該「籌備小組」亦正式過渡成為今天的「專業發展委員會」,可算是院牧銀禧紀念的其中一個重要標記。2010至2014年,是委員會第一個五年的工作階段,當中包括設立自願性註冊制度、推動院牧持續進修、優化在職院牧訓練,以及制定及提供本地專業院牧檢證等。然而,這就是院牧專業發展的終極目標或指標嗎?相信不是。現時的發展,好像一枚離開了發射台正在升空的火箭,卻仍未進入自轉或公轉的軌跡。

轉瞬之間,五年過去,到底所作過的,對實踐院牧專業發展的兩大目標-深化院牧專業服務,提升院牧專業質素,成效有多少?從2010至2011年,【慈聲】「專•上路」連載過11篇關於院牧專業發展的文章,闡述初始階段的理念、核心價值,以及團隊內外的回應等。一個團隊的專業形象,誠然可透過制度、資歷、服飾、稱銜等方式呈現出來,但一個團隊的專業質素,卻必須藉著成員的專業能力、內涵、問責與服務成效來證明,這尤如電腦的硬件與軟件,缺一不可。

無論是院牧服務三十周年,抑或專業發展的第一個五年,這都是歷史進程的一部分,都是已然未然的狀態。常聽人用「半杯水」打這比喻,究竟我們的演繹是「已載了半杯水」,抑或是「只載得半杯水」,甚或「只剩下半杯水」?不同的演繹不單反映持分者的體會與感受,或許也反映眾人未來參與的心態與動力。臨床學習方法的關鍵在於「行動-反省-再行動」,我們必須嚴肅與謙卑地檢討過去的推動成效,才能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奠下穩固的基礎及擬定適切的方向與目標,院牧專業發展的內涵到底是甚麼,怎樣衡量,怎樣實踐?這正是委員會邁向第二個五年工作計劃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