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全人健康社區──探討教會在醫療新趨勢中的使命與角色

建構全人健康社區──探討教會在醫療新趨勢中的使命與角色

 陳崇一醫生(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策略及規劃) 

對於有人用憂傷的家庭、悲情的城市和失落的世界來形容我們今日的處境,我並不會感到奇怪,也不會反對他們的描述。但作為一位基督徒,也是公營醫療機構的一份子,我會問,我們可以做些甚麼呢?雖然我有兩個身份,但今天我既是醫管局一份子,就嘗試從醫管局的角度去看,並讓我們一同探索,教會是否可以在「建設全人健康社區」方面有更多的參與。

首先我們必需認清一個事實,就是負責了社會上絕大部份醫療服務的醫管局,她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面對撥款減少,但卻要增加服務,因為病人的數目日益增加,新藥和新的醫療技術亦使醫療成本增加,更重要的是人口老化的問題。大家都知道,一個人在年老時所要花的醫療費用是最多的,如果不作出調整,我們的醫療制度將不可能承擔得起。

傳揚救贖的福音,是教會的本份;但醫治的使命,教會可有作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46年的宣言(註1)已經表明了健康並不單只是身體上的事,而在1984年,WHO更清楚指出要關注Spiritual Dimension(心靈向度)(註2)。到了1998年更明確指出Spiritual(靈性)是全人不可缺的一部份(註3)。這些都是今日製定醫療政策的指引,也是今日教會參與醫院牧關工作的根據。

以下我會從三方面和大家分享,一是醫療新趨勢,即公共衛生新思維和醫療策略轉變;二是健康城市,即可持續的醫療系統,也就是夥伴健康社區;最後是要帶出教會如何參與,即如何建設健康城市。

談到公共衛生新思維,我們必需認定年老化和都市化的現實。而疾病的型態亦從以往一般的器官疾病,如心、肺、胃、肝、癌等,擴大至越來越多因生活方式而來的疾病,如濫藥、酗酒、精神病等,而新世紀的傳染病如SARS、H5N1亦構成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為醫療必需配合社會,所以轉型是必需的。概括而言,轉型就是由「疾病模式」轉為「健康模式」,換言之,要解決醫療的負擔,就要提倡追求健康。故此,過往以醫院為本的模式,自然要改為以社區為本,這是一個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

我們可以再透視這個範式轉移的內涵。過去是以疾病為模(Disease Model),健康被界定為一種身體的狀況(一般是指肉身)/經由專業人員治理/在醫院內進行治療/採用高科技/應用於意外或疾病發生之後/是被動地恢復的。但現在則希望是以健康為模(Health Model),健康被界定為一個整全的狀況(身、心、社、靈)/個人對自己健康有責任/在社區和家居中進行治療/通常採用自然和日常的方法/應用在罹患傷病之前/是對健康主動積極地加以保護和促進。由此我們就明白為甚麼說醫療新趨勢是以社區為本。

容許我以上面圖表再進一步說明在這新趨勢下,整個健康網絡是如何配合的。大家可以看見,住院病人所佔的只是一個小部份,而不是全部。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當行政總監時,是如何推動大埔健康安全城市的運動。當時是有一個「督導工作委員會」,由醫院的行政總監擔任主席,委員有大埔區議會各委員會主席及醫療服務工作小組召集人、有關政府部門代表、志願機構代表、公共服務機構代表、醫療服務機構代表、社區組織代表。

我們的策略是建立健康處境(Healthy Setting),提倡學習健康生活,例如綠色校園、健康小賣部、親親廁所等。亦會到工業機構、政府部門、志願機構等地方宣傳教育。醫院則以專業顧問身份參與,又為社區作健康診斷、搜集資料及分析數據,從而促進整個社區對健康的追求。這個向度,亦正是建立健康城市的向度。雖然要達至真正的成功並不容易,但方向正確,只要努力不懈總有機會達到目的。

最後,我想指出,要建設全人健康社區,教會是必需參與的。因為要全人治療,其中不可缺少的是心靈治療,而且祈禱服侍更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式。教會在社區之中,有足夠的空間和人手,教會若願意開放,必能成為健康社區的橋頭堡,生命教育的基地。救贖的福音和醫治的使命,教會都可以有作為。

註1: 1946: WHO Preamble of Constitution: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the disease or infirmity”
註2: 1984: 37th World Health Assembly made the historic decision to adopt resolution WHA37.13, which made the “spiritual dimension” part and parcel of WHO Member States’ strategies for health.
註3: “Ennobling ideas have not only stimulated worldwide action for health, but have also given to health, as defined in WHO constitution, an added spiritual dimension”

*擇錄陳崇一醫生於07年1月26日神學生醫院牧關日
專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