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讓我更肯定上帝的呼召

學習讓我更肯定上帝的呼召

 司徒仕麗 香港浸信會醫院2015年駐院CPE課程學員  

修讀神學第一年的時候,其中一科必修科是臨床牧關教育(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首次接觸這科,體會深刻,與病人的傾談內容久久未能忘記。心裡想著,完成了第二年的教會實習後,倘若可以的話,盼望第三年可以再到醫院實習,也藉此探索畢業後的事奉方向。於是在學院老師的鼓勵下,便申請了香港浸信會醫院(下稱浸會)一年制駐院CPE課程。就因這樣我在2015年暫停了在神學院的學習,帶著尋索未來事奉方向的心情和期盼進入浸會全時間學習。

那次甄選過程不太複雜,經過面試後就收到通知被取錄了。話雖如此,但面試的心情卻很緊張。事後才知道申請的人很多,被取錄的只有四個,而四個當中只有我是駐院一年制學員,回想起真是感恩。

我是位謹慎、認真的人,也很重視這年的學習體驗。故在遞交申請表前,已向教會肢體詢問有關情況,以便作好心理準備。但到了要真實面對時,卻有不少的擔心,一方面需要適應輪班,另一方面也要適應院內行政運作、溝通、文件處理等,再加上自己的身體有貧血和疼痛的毛病,因而擔心未能應付。在這些張力下,我的第一份功課,就是要學習在焦慮和擔心中調適心情,讓自己慢慢地走過。後來發現自己的確漸漸適應多了,感謝上帝!

這一年,體會院牧們為我的學習共同付出努力,更經歷了很多很多寶貴的個案,並讓我透過所接觸的病人和家屬,經歷上帝無盡的恩典。感謝病人容讓我與他們一同經歷病患。看見有些病友帶著感恩的心情離開醫院,也看見另一些病友雖是心情複雜、難過,因透過院牧的臨在,卻感受上帝的陪伴和同行而得著安慰。

這一年,我無論在神學反省、牧關技巧和個人成長方面,都有不同的體會和反省。在神學反省方面,我不斷思考「上帝如何與病人同在」,期望發現上帝與病人有何關係,或上帝如何向病人揭示祂自己。但在這過程中竟然發現了自己的角色和身分。記得探病時有不少病人,無論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會對我說:「我知道你是上帝派來安慰我的,」或說:「為何我會在這裡遇見你?」更有末期胃癌病人願意決志信主,這些對話讓我發現了自己的身分,更發現上帝對我的愛,原來上帝透過自己的臨在,讓病人經歷上帝與他們同在。這個發現,加深了我自己與上帝的關係,也透過這關係更確認自己將來要朝向院牧的服侍事奉祂。

在牧關技巧的學習上,我喜歡聆聽,這是我的優點;但我同時也有弱點,當我著重聆聽時,卻變得被動,未能引導病人進一步反思個人的處境而達到治療目的,這個發現讓我在牧關技巧上不斷改善自己。

此外,我發現自己能夠辨識別人的情緒,卻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於是我用心去學習表達情緒。原來這樣的學習也可以應用在探病過程中,將「此時此刻」的感受向病人表達出來,從而提升互動,帶來正面反應,鼓勵病人更願意將自己的感受或隱藏的意思表達出來。

記得曾在眼科中心探訪了一位由內地來港求醫而雙目近乎失明的女士。其實能探訪到這些失明人士,是很難得的機會。我第一次探訪時,因個人心裡的恐懼而逃避關心這病友。後來經過反省、逐字報告練習,以及與同儕分享後,得了提醒。心想若有機會再來一次,我可以怎樣關顧得更好。沒想到這微不在意的心願,上帝卻垂聽。一星期後我竟再次遇上這位病友,這是上帝給我的功課,給我再來一次,讓我學習可以怎樣更好的關懷她。於是懷著「此時此刻」感恩和為著病人憂心的複雜心情,學習再一次關心這位病友,上帝的恩典確是真實和奇妙。

回想這一年的學習,實在很豐富。這全是上帝的愛和恩典!讓我不斷學習牧養關顧病人,自己也不斷進步和成長。經歷這些寶貴的學習,更肯定上帝的呼召:我們的主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

最後,感謝浸會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並一群資深院牧成為自己的幫助和指導,還有醫護人員和病者成為我的老師,更感謝上帝對自己的教導和愛護。我能夠繼續向前行,因為「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