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情緒健康牧養關懷

疫情下的情緒健康牧養關懷

羅婉慧院牧 瑪葵院牧事工

回顧過去三年多的日子,社會上各階層人士的情緒都會被反覆的疫情牽動著。在緊張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擔憂自己的安全,害怕自己染疫後會否影響家人,特別是當感染人數持續上升時,很多人都會莫名的感到恐懼、焦慮、無助、無奈,甚至在第五波時,連醫生也因不能處理太多積壓的個案而有很強的無力感。在面對情緒衝擊時,院牧聽到很多醫護同事最需要有休息和在閒暇中紓緩壓力,他們在安靜或暫時離開醫院的場境中想有片刻的放鬆。然而,他們都需要有人關心,聆聽他們的心聲。有時候,他們會重新回想到自己的初心,找到自己服侍的意義。在疫情中也有病人覺得很孤單和辛苦,防疫措施或限制使人透不過氣,好像少了很多活動和空間。院牧有機會便去聆聽和紓解他們的不安情緒,因為聆聽和關懷同行使人感到被明白,院牧也樂於見到一些人可以放鬆一點,不再執著一定要知道太多「為何」,也算是放過自己。

情緒病患類別

情緒病患類別有很多,重性的精神病不是最普遍,只影響約0.45%的成年人口。情緒病患的困擾可以簡單地用五個以『心』為部首的字表達,分別為悲 (抑鬱)、慾 (沉溺 )、恐 (恐懼、驚恐)、慮(焦慮)及怒(憤怒、狂躁)。疫情下人與人之間少了溝通的機會,有抑鬱病患者多日不出門,情緒變得異常低落,走在街上會害怕見到人群,焦慮不安。年青人在家上網課太久,到回復面授上課會感吃力,年青人每因焦慮及壓力而失眠,甚至沉溺𠝹手或服用藥物。

用愛心出發

誠如精神健康委員會所選用推廣精神健康的主題曲Shall We Talk,面對情緒病患者,院牧首要是與人真誠對話,而對話的起始點就是深度聆聽。院牧體會情緒健康出現問題的人士會先感到徬徨,他們需要人尊重及明白。院牧會用愛心出發,以愛(LOVE)關懷,以同理心去面對他們。

  • Listen – 是深度和非批判聆聽,要聆聽對方在發生一些事件後因其信念、靈性、價值觀、期望及假設等引致出現某些情緒;
  • Observe – 深入觀察對方的身體語言,例如精神狀態、眼神、手勢、步履等;
  • Ventilate – 容讓表達及傾吐心聲,如非必要不打斷或改正;
  • Encourage – 鼓勵面對及求助;
  • Evaluate – 檢討及調節應對。
情緒問題的背後

在傾談的過程中,院牧往往都會聆聽及了解對方出現情緒問題背後的想法,探究到底對方的想法有何根據?是否鑽入了牛角尖?或者過度的非黑即白,致令自己不舒服?院牧可以有技巧地指出對方可能誇大某些事情的嚴重性,幫助對方喚起自己過去的成功經驗,鼓勵對方要善待自己,不自責,建立自信心,不以別人的評語來肯定自己,讓對方不會常常「對號入座」,因他們有時候過度敏感,以為甚麼問題都是出於自己。事實上,院牧也根據「認知行為治療」,嘗試與患者傾談,讓患者了解自己是否受負面思想陷阱或不良思想影響,以致身體不舒服,心靈也沉重或憂傷。

全人關懷

由於院牧是以身、心、社、靈等向度作全人關懷,面對情緒病患者,院牧不單關心他們的情緒需要,也會關心他們的身體,因胃口、睡眠、運動或藥物治療也與情緒息息相關。對於情緒病患者,因無力感往往令人疲憊和沮喪,院牧可與患者一起禱告,鼓勵他向大能的天父禱告,細訴心聲,並且鼓勵患者建立支持同行網絡,無論是參與教會或一些其他活動,可以令患者將眼界擴闊。

個案分享

明叔今年65歲,十年前因工作壓力大患了抑鬱症,期後兩三年,明叔定期食抗抑鬱藥,得太太悉心照顧,並放下工作,已康復了。可是太太三年前患了腦退化,近期她已不能照顧自己,明叔原打算自己照顧太太,但太太情況惡化得很快,雖然認得明叔,但連洗澡更衣也要他照顧。明叔曾想過將太太送進護老院,但疫情期間護老院謝絕探訪的規定令他卻步。一天,明叔情緒波動,服食過量藥物自殺,後來被救回。

當明叔在急症室出來,他被送到急症病房。明叔在病房中向院牧慢慢道出心聲。他很愛太太,在他十年前因工作壓力面對精神困擾,都是太太悉心照顧和陪伴,所以太太儼如他的「恩人」,他沒法放下妻子,讓妻子在老人院孤獨終老。明叔坦白說過去妻子很愛清潔,現在她連洗澡都不肯去,明叔不斷勸導,天天叫她也不聽,實在無助。明叔講出自己的矛盾,不忍嗅到那陣難聞的味道,但又用盡方法都不能幫她,好不容易和她「力搏」才可換到一次衣服。明叔覺得自己無用,照顧不到妻子,甚至覺得對不住太太,有很重的內疚。

院牧聆聽明叔,聽到他不斷自責內疚,似乎不能饒恕自己,覺得自己無用。當他稍為停下來時,院牧用同理心回應,「你一定很不開心,很無助,可以講多少少你的想法嗎?」然後,明叔講到自己無能力一直在家照顧太太,但又不想送她去老人院放下不顧。院牧認定明叔對太太的愛,欣賞他盡了最大的努力去照顧太太,並繼續嘗試與明叔傾談,「不能長期照顧太太是否代表不愛太太?」如果長此下去,壓力爆煲對他來說是傷害,太太天天都不肯換衣服和洗澡,會影響她的健康和衛生,對兩人都不好。

院牧引導明叔從另一角度思考,太太在院舍有人照顧,他亦可以再想辦法關心太太。以往太太努力地照顧他,一定不想見到他放棄自己,更不想見到他輕生。反而明叔需要接納自己的限制,饒恕自己,人不是甚麼都能做到。院牧也提出明叔此時此刻雖不是隨身照顧,但他現在是需要運用智慧去決定最適合太太居住的地方。明叔最終想通了,漸漸從困境中走出來,看得見曙光。當初他緊急入院,也有暫托服務可幫忙;據社工提供的資訊,如果擔心在疫情期間不能進入老人院探訪,可以暫時安排日間暫托,原來並不是沒有出路的。

明叔與太太都已信主,當明叔願意饒恕自己,接納自己的限制,不再鑽在「牛角尖」,重擔卸下,他還記起自己是神寶貴的兒子,分享自己以前有定時與弟兄打球,並到教會聚會。明叔亦知道大家都關心他,院牧鼓勵他繼續與教會弟兄聯絡。院牧提醒明叔,他能好好照顧自己身體,建立健康積極的生活,太太知道一定會開心的,有質素的相處時間相比天天艱苦共聚更美好!

漆黑中的光

從明叔這個案中,院牧感到一個人在一生中總會面對不同經歷,有時候甚或跌入抑鬱的深淵中。在疫情下,或在黑暗中,似乎沒有光,然而在最漆黑的日子,上帝就是要使用人,使用牧者去聆聽和關心,與人同行。當院牧真誠地與迷失中的人共話,一起重新思想情緒背後的思慮,或許就能尋找出路,不再被那個「牛角尖」困住。院牧無條件地接納當事人的情緒反應,帶著關愛,不隨不疾地與人連結,幫助人重新發現自己是神寶貴的兒女,接納神的兒女不是全能的,縱然無能為力也要放過自己,學習饒恕自己,從心經歷上帝的愛。

參考書目
  1. 黃富強著:《走出抑鬱的深谷 -『認知治療』自學/輔助手冊》。香港:天健出版社,2006版。
  2. 《精神健康急救手冊》。香港:香港心理衛生會,第四版。
  3. 《走出陰霾擁抱明天》福音小冊子。香港:中國信徒佈道會,2011版。
  4. 徐理強著:《抑鬱症,你還未懂的10件事》。香港:突破出版社,2014版。
  5. 梁維正著:《抗抑鬱的路》。馬來西亞:協傳培訓中心,2008年版。
  6. 蘇劉君玉:《認識精神/情緒病》。香港: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2010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