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夾縫裡事奉

在夾縫裡事奉

專訪:
北大嶼山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會副主席
張志明牧師

盧:盧惠銓牧師  張:張志明牧師  整理:吳芳芬

盧:知道張牧師本身是大澳原居民,可否分享你最初是怎樣接觸院牧事工?與你過往的人生或牧會經驗可有甚麼關係?

張:大澳是香港四大漁村之一,早期漁民生病,習慣用土方治病,我祖父母的一輩會上山採藥,靠經驗去治療,一旦病故就在山邊安葬,漁民的生活條件艱苦,平均只能活到40至50歲。後來大澳有診所,也有赤腳醫生,但只能提供有限度的醫療服務。居民想去醫院,最近就是經梅窩出去瑪麗醫院,我自己還有我的孩子都在贊育醫院出世。我在1989-1993年期間於大澳的老人院工作,一年有20至30次陪同長者,乘直升機出市區看急症,雖半個小時便抵達醫院,但始終非常不便,很多長者為了得到更好的照顧而搬離大澳。對於一位牧者而言,眼見很多居民是初信的,有些人還未受洗,搬離社區之後難以繼續牧養是很可惜的事。如果他們能夠在地區醫院接受診治,院牧就可以去探望和跟進轉介個案,教會亦能與居民建立關係,令更多人信主,對堂會而言能夠延展牧養的空間。大多數人會在醫院離世,院牧服務可視為人生守尾門的服務。我接觸院牧事工,始於初任傳道期間,曾邀請院牧協助探訪院內的會友或其家人,亦有親友在彌留間得院牧床邊關懷而信主。

盧:從頭一天開始,你已參與北大嶼山醫院院牧事工的籌備工作,後來更順理成章成為創會事委成員之一,不知不覺到如今已有十年。可否分享你的體會以及變化?

張:當時已有幾位有心志在大嶼山牧會的傳道人組織起來,希望在北大嶼山醫院開啟服務時,能夠成立院牧服務,在醫院增加一個十分重要的福音牧場。由於資源非常有限,成立院牧室實在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並且當中牧者們對院牧室的運作全無經驗。這十年中從無到有,全是主的恩典。

作為事委牧者,每一步都像摸著石頭過河。2013年2月,我們邀請院牧聯會成為顧問,協助去函醫管局申請設立院牧服務,再草擬院牧室章則,安排探訪仁濟、明愛和瑪嘉烈的院牧室以增進認識,又聯繫大嶼山眾教會分享異象。

院牧服務要在醫院有限空間發展,需要多下工夫。首先是取得醫院對院牧服務的信任,例如院方每年為員工舉辦的聖誕慶祝會,那怕院方只給予一分鐘時間去分享信息,也要盡力,讓對方覺得你有誠意,藉此建立院牧室的形象,又例如在疫情期間派口罩,讓人認識院牧室;不論院內或院外都去探望,盡量在夾縫中找尋出路。匯集及善用資源也是一個考驗。我們要經常處理籌款,向外申請不同基金,發展不同類別的服務,如製作和拍攝「生命回顧」短片,讓病人講出臨終的心底話。我認為不用怕失敗,只怕你不肯做。因為天父往往在我們有需要時,賜下幫助我們的人,並供應相關的資源。

回看這十年,我們見證著天父的幫助,因為我們這樣新設的院牧服務,開初要取得醫院信任實在不容易,感恩的是神預備了醫院內有很多認同院牧事工的基督徒幫助,有很多服務都慢慢地建立了默契。

盧:作為事委多年,你怎樣看院牧事工?如何理解與實踐「事委」的角色與功能?又怎樣形容事委會與前線院牧的關係?

張:院牧事工是一個在醫院內給病人、家屬和醫護人員提供心靈支援和關懷的服務,幫助他們應對治療過程中的壓力和情緒,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服務。而事委在其中的角色相當重要,為了有效管理和指導院牧事工的運作,事委需要制定政策和指導方針,確保事工順利進行,因而有責任監督、評估院牧和其他工作人員的表現。此外需要與醫院管理層、醫療專業人員、教會及其他團體進行溝通與協調,以確保事工的目標和宗旨得以實現。還會為院牧和其他工作人員開展培訓和教育項目,以提高其專業技能和知識水平。事委會與前線院牧之間有著緊密的合作關係,大家相互支持,達至有效服侍到病人、家屬和醫護人員。

盧:無論在地理及資源上,北大嶼山醫院的發展都很獨特。你既是一位資深地區牧者,又是一位資深事委,你怎樣看醫院院牧事工與地區教會的關係?合作過程中有甚麼體會和感受,或是挑戰?

張:北大嶼山醫院的發展很獨特,因為現時病床不多,只有 160 張住院病床,但院牧室的資源和人手相對仍是緊絀。醫院院牧事工與地區教會的關係,可說是息息相關。住在大澳的居民,有需要入院尋求治療,大嶼山醫院是不二之選。透過院牧服務,凡入院的大澳居民,我們都可以接觸到,並可在其出院後跟進探訪,當中不乏因此而決志信主,其中最特別的是一位姓釋的出家人,她自小在廟宇居住。出院後院牧探訪了二至三次而決志信主。院牧服務可視為一個平台,讓人有機會認識耶穌。 如果地區堂會能夠好好使用當區的院牧服務,我相信對其牧養事工必有幫助。堂會參與醫院院牧服務其實都有很多不同的層次,我認為挑戰是堂會領袖是否了解到參與院牧事工是實在有益。很多堂會通常要以內部需要為先,牧者首要的任務就是牧養其下的羊,正如起初宣道會大澳堂成為院牧室的事委教會,積極參與院牧服務,有些弟兄姊妹認為牧者忽略了堂會事務,加上對院牧事工不理解,因而略有微言,所以我請院牧來分享,又組織弟兄姊妹一同做義工,好使其對院牧事工加深了解。我認為現代人於生、老、病、死與醫院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若能在牧養上配合各院牧室的資源,有著彼此成全的效果,院牧室實在需要透過本地堂會的資源去延展其事工。

盧:記得每次接到醫院邀請院牧部在節期聚會中一起參與的時候,你都樂意出動「私伙」樂器和音響設備,又彈又唱,連繫一眾院內基督徒醫護為主作見證。可否分享你對這些服侍的領受與體會?

張:在最初階段院牧室資源不太充足,故此由堂會借出器材,亦希望醫院了解我們都十分重視他們的每一個邀請。感恩神亦預備了許多支持院牧事工的基督徒職員一起參與,就如每年院牧部有份參與的聖誕慶祝會,除了事委堂會教牧,還有院內基督徒小組協助。他們來自院內不同部門,利用午飯時段去練習。為了遷就各人的時間,自願縮短了自己的午飯時間,用了幾個星期去練習,使我十分感動。即使排練的時間很少,但也要維繫主內醫護同事一同服侍。

盧:雖然這醫院的院牧事工發展只有短短十年,你也曾與不同受聘或義務院牧合作過,你對醫院院牧這個「牧者」有甚麼期望?作為事委,你會怎樣鼓勵及支持院牧在聖職及專業服侍上持續追求成長?

張:院牧作為專業團隊,要讓院方視你為專業人士,得到醫院的認同和肯定,所以院牧的資歷很重要。院牧要持續進修,提升專業技能,而且需要了解基本醫學知識和病理,包括精神和情緒健康方面。此外,院牧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和人際關係技能,以及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態度,能與不同性格的主管合作。院牧是以人為本的工作,情緒智商很重要,要能與人和睦共處。一個人的歷練,背後要有健康的靈命支持,包括健全的教會生活。靈命的根本離不開禱告與靈修。

盧:你對北大嶼山醫院院牧團隊有甚麼欣賞和勉勵的話?邁向明年十周年,對團隊未來發展有甚麼期許?

張:未來五年,我希望北大院牧事工可以有更多教會支持。由起初五間事委教會,到今天有七間。踏入第二個十年,北大會增加500個床位,院牧室要與時並進。很多教會以為要搞好自己才說,其實院牧服務可成為教會的祝福。教會因為移民潮,出現人手真空,但每次危機可以是轉機,有能力的離開了,那自以為無能力的就出來。

北大嶼山醫院院牧團隊是十分專業的隊伍,大家各有所長,彼此同心,我欣賞大家服侍的真誠,並且是無私的擺上。在這幾年面對香港的艱難時刻,非常欣賞大家的勇氣和堅強,能夠面對疫情及各項的挑戰。我想對這所醫院院牧團隊說:感謝大家為病人、家屬和醫護人員提供精神和心靈上的支援和關懷。大家的工作對於那些正在接受治療和他們的家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他們需要知道有人在關心和支持他們。我們的工作是如此的有意義和有價值,並且有助於改善病人的療效和治療體驗。

未來十年,隨著醫院將會增加服務病床,各方面的擴展正在進行。我期望我們能夠持續發展,更體貼病人和家屬的需要,並且提供更人性化和專業的支援和關懷。此外,我也希望院牧團隊能夠與其他醫療專業人員更緊密地協作,以提供最佳的全人護理和支援。

張牧師(左)於周年會員大會上主持敬拜,邊彈結他邊吹口琴
張牧師(左二)攝於訪問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