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見

編•見

二十年前香港經歷「沙士」,檢討經驗後對公共衛生及感染控制作出了重要改革,到後來遇上伊波拉、禽流感、豬流感等疫症來襲時,都能應付過來。「沙士」過後,醫院對院牧服務亦予以進一步肯定,從2005年起,即自1984年基督教院牧首次獲准駐守於政府醫院內二十一年後,開始授予院牧榮譽委任(Honorary Appoinment)身分,成為醫院專職醫療團隊中的心靈關顧員(Spiritual Care Worker)。有誰料到三年前全球遇上「新冠」,其影響之久,打擊之重,可謂世紀罕見。

縱然此疫情對全球包括香港都帶來了沉重打擊,如此長期的危機,也總有完結的一天。近期留意到世界各地有不同組織陸續舉辦檢討新冠疫症經驗的論壇與研討會。《漢史》中提到「經一事、長一智」。其實這六個字裡最關鍵的功夫,並沒有在字面說出來。如約翰 • 杜威(John Dewey)指出,經驗本身不會叫我們成長,惟有好好反省經驗才會叫我們長出智慧。臨床學習方法提倡的行動反省再行動,也是同出一轍的道理。

這不是說專家們沒有在應對疫症期間時刻檢討、反省及調整對策,只是往往為勢所限,難免只能專注針對變化迅速的變異現象、臨床數據和政策績效。當疫情持續肆虐,一波又一波來勢洶洶之時,實在未有足夠空間,也未有合適時候談上全面檢討及反思。況且有許多疫情或政策帶來的短、中、長期影響,恐怕也要隨著時間和環球復常過程中慢慢浮現出來。

相信二十年前從「沙士」得來的經驗,對今次應對新冠疫情有一定幫助,但後者卻是另一種前所未有的經驗。至於未來還會出現類似或影響更甚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嗎?相信專家們和普羅大眾都沒有那麼天真。

醫院管理層在是次疫情下怎樣定位及回應醫院內的心靈關懷需要,利弊優劣在哪裡?實在也很值得找機會全面檢討。在醫療系統出現緊急情況下,可理解許多非緊急服務都必須延後甚或暫停。從環境上的隔離或謝絕探訪而衍生心靈被隔絕的哀傷和悲痛,怎樣衡量其緊急程度?

院牧團隊在疫情影響下有不少服務運作模式都是新嘗試,無疑擴闊了院牧的視野及思維框架,同時也呈顯有不足之處。這方面也值得院牧業界深入認真反思。加上現時大部分在公營醫院內提供服務的院牧團隊均由非政府組織聘任,疫情下的僱傭問責範疇也曾是關注議題之一。在這種社區組織夥伴合作關係下,醫院政策對服務運作具直接且關鍵性的影響。

說到底,檢討的目標之一是倘若類似的疫症再次發生,醫療系統再度需要啟動「緊急」應變級別,醫院內的心靈關顧服務可以怎樣比今次疫情處理得更好?期望彼此都有機會全面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