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瑪葵院牧事工委員會委員 方偉雄牧師
盧:盧惠銓牧師 方:方偉雄牧師 整理:余靄明
盧:可否先與我們分享一下,你是怎樣接觸院牧事工?可有一些較深刻的個人經歷或病患牧養經歷促使你參與院牧事工,並成為事委會委員?
方:蒙召之前,我對院牧事工沒有甚麼接觸,只留意到教會傳道人經常到醫院探望病患中的會友。後來我進入了神學院,透過時任的學院院牧及幾位學長、學姊開始認識醫院院牧的服侍。畢業後,我來到基立浸信會事奉,當時教會已有恆常參與瑪葵院牧事工,作為新同工,我也有機會跟隨其他傳道人前往醫院探訪,漸漸有更多機會親身接觸院牧,以及理解院牧事工與教會之間的關係。
醫院探訪的經驗往往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記得有一次,院牧向我轉介,請我關心一位患上末期腸癌的弟兄,他的部分家人還未信主,但看見教會牧者恆常探訪,亦深被感動。有一個深夜,剛好我在偏遠的郊外參與營會,收到這位弟兄家人的緊急來電,表示弟兄的情緒很不穩定,很想牧者到醫院來安慰他並為他禱告。於是我隨即從營地趕往醫院,經過探望、禱告後,弟兄的情緒平靜下來,家人亦感到安心。及後,弟兄病情漸漸轉差,彌留之際,卻彷彿心事未了,家人有感他可能想等待牧者陪他走這最後一程,於是邀請我前往醫院,我與他禱告,鼓勵他放心跟隨耶穌安返天家。不久,弟兄在家人、牧者陪伴下安息主懷,連現場未信主的家人都感到安慰。
透過探望病人,我體會到把握時機的重要,有機會的話可以為病人澄清信仰、鞏固信心,也讓未信者感受到牧者願意付出關心。從2008年我到任基立浸信會,直到現在已十多年,期間隨著教會傳道同工的轉變及崗位安排,我曾先後御下及承擔事委這職分。我很認同院牧事工,也十分樂意按著需要擔任事委,與院牧們一起服侍。
盧:作為事委,你怎樣看院牧事工?過去參與院牧事工的日子,你有哪些感受和體會?
方:我認為院牧是專職的服侍,他們的崗位是十分獨特的。其實我個人對關心病人也有負擔,也經常會到醫院探病。因為我認為病患處境是一個活現福音的契機,人在病患經歷中較願意思考人生和信仰。我自己也曾入住醫院接受檢查,親身體會過院牧真誠的探訪與問候,感覺到上帝為有需要的病人預備了牧者,讓病人得著關心,讓天國的福音在地上活現出來。
過去我較多參與節期活動的服侍,與教會弟兄姊妹一起跟隨院牧進入病房接觸及關心病人,分享主愛。多年來,我也定期在葵涌醫院的院友聚會中分享信息,藉著神的話鼓勵接受治療及康復中的院友。
盧:你如何看「事委」這角色與功能?你會如何形容「事委」與「院牧」彼此間的關係?
方:事委與院牧都是殷勤服侍的人,是院牧事工上的緊密夥伴,透過互相轉介這合作模式去關懷病人。而院牧更是「勞心」,因他們更多時間在前線事奉,用心關懷每個接觸對象。作為一位堂會牧者的事委,我留意到一個現象:即或在醫院服侍的院牧與在堂會事奉的傳道人,他們完成同樣的神學訓練,院牧甚至要進一步接受臨床牧關教育(CPE)的專職訓練,但是院牧得到的尊重與看待,普遍未能與堂會傳道人看齊。個人而言,我很樂意以事委身分,在需要及適當的時候為院牧們發聲,讓他們的忠心服侍得到合理的對待。
盧:作為堂會牧者,你如何看院牧事工與教會的關係?如何推動堂會以及弟兄姊妹參與及支持院牧事工?
方:地區教會是院牧事工的福音夥伴,教會轉介患病的會友予院牧作探訪,讓他們及時得到關心與幫助,院牧也會轉介合適的對象到教會來,讓他們有一個屬靈的家繼續成長。在特殊情況下,教會牧者也會回應院牧轉介,為病友在床邊施行水禮。教會乃著重回應病友的需要,而不計較「回報」。
過去教會已有一些策略和安排,例如設立牧關部、院牧主日,參與院牧事工步行籌款,以及醫院探訪服侍等,動員信徒更多關心病患群體。還記得多年前我帶著弟兄姊妹到醫院探訪,遇上了一位需要長期洗腎的病人,他當下深受感動,不但即時決志信主,並願意來到我們教會穩定地參與聚會;因身體狀況,後來他接受特別水禮加入教會。他作見證的時候,自己聲淚俱下,會眾也深深被觸動。近年教會內亦多了患重病的會友,讓大家更切身體會病患關懷的需要。只因教會現時欠缺傳道同工,所以暫時在推動方面未能做到很多。另外,每年我會身體力行帶頭參與及支持院牧事工的步行籌款,鼓勵弟兄姊妹一同參與。
盧:可否給院牧團隊欣賞和勉勵的話?對未來的院牧事工又有甚麼期許?
方:按多年來我與瑪葵團隊配搭服侍的經驗,特別欣賞院牧們:對病人的心靈顛簸,仍能「沈著冷靜」;在福音的盼望和病患牧養的召命上「信心堅定」;能敏銳及同理病人感受,顯出「主內溫情」;在回應異象的心志上「使命不停」;在資源及人脈網絡的動員上「齊心事成」。往前看,我個人認為現時的團隊需要增加受過專職訓練的同工,以回應更多、更大的需要。我也希望日後院牧同工們在整體待遇上,得到相應的認同與肯定。
【事委.感言】是《慈聲》於2021年起新設的欄目,希望透過不同團隊的事委分享,讓大家對院牧事委及院牧事工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鼓勵讀者支持及參與院牧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