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與得

捨與得

 陳耀華 

“嘟”–八達通扣三元五角,再“嘟”–扣四元三角,這是從我家乘火車後再轉乘小巴往大埔醫院的車資。我只是一名小職員,靠著那份微薄的薪津養活一家四口,一條進賬卻有數百條支賬,所以用錢比較保守。既然我那麼著意怎樣用錢,為何仍甘心樂意付出金錢、時間、心思給教會和醫院的探訪義工呢?

因為我遵從主耶穌的教導,在馬太福音25章36節記載山羊和綿羊的比喻裏,主說我病了你們來探望我。我們作這善工在一個小子的身上,就是做在祂的身上。在醫院裏有些病人已被家屬看成負累或已被遺棄,他們整天可以默然不語,心靈上是空白一片或已成孤島,他們是多麼的期待著我們來探訪,和用心聆聽他們的內心世界。每次探訪過後在歸家的路途上,我總是歡欣地細味著剛才探訪時的對話,因我有感每一位病人都是我的啟蒙老師,此時此刻已分不清清楚是那一顆心安慰著那一顆心了。有時讀一句聖經或一段詩篇來回應他們的說話,這句聖經或詩篇同樣也安慰了我。他們一個微笑已使我們感到溫暖和滿足,原來探訪義工是這樣互動的。

常言道:「捨得捨得」,不捨去那會得更好的呢?對於我這個平平凡凡的義工,所獲得的遠多於所付出的。就拿我在探訪時得到陳老師贈送的墨寶為例,這位已屆九十高齡的退休教師,臥在三樓長期療養病房,仍能寫出一手好書法,他寫了兩副對聯與我,一對給我,另一對給我太太;給我的一對是這樣寫的:「耀祖光宗振家聲,華洋社會受歡迎」。我深信身教重於言教,所以身體力行多做善工(例如:賣旗籌款,探老人院,戶外佈道等等)。我的女兒們看到我在義務工作上的投入,她們也受到感染而陪我去做義工。她倆平日都會自覺認真地讀書,雖未能參與補習,成績幸屬優異並得老師們的器重,這一切都是上主的恩典。所以對於院牧部的同工(梁智英牧師,甘偉彪院牧,梁冰玉院牧和賴福笑幹事)默默地付出,我向他們致以萬二分的敬意。雖沒有在講壇上聲嘶力竭的叫人注意,也沒有在善工上取得立竿見影的果效,總是甘於隱藏的為主作工,願神記念及親自一一報答。

到醫院探訪總會令人想到生命。生固然要珍惜,但死也該受尊重。因為安息的人遠比在世的人多,安息的時間遠比在世的時間長。如果我明天就安息主懷,一萬年之後,我就是安享主懷一萬年了,但我在世上只有四十多年而已。安息是肉體息了地上的勞苦,而靈魂是藉著主耶穌進到天堂去。這美好的願景是要在世時信靠主耶穌才能達成。若時機適合的話我也會領人信主。可是作工的人少,要收的莊稼很多。願神感動使更多院友心靈得到飽足。阿們。

原文曾刊於大埔醫院院牧部通訊2008年4月號,蒙允轉載。